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临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PELD治疗RLDH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临床研究,包括1个随机对照试验和12个队列研究,共计患者1252例。Meta分析显示,PELD手术总体并发症[OR=0.46,95%CI(0.25,0.87),P=0.02]、硬脊膜撕裂发生率[OR=0.16,95%CI(0.05,0.56),P=0.004]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P0.05),但与MED、MIS-TLIF相比,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髓核摘除不彻底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在排除影像学腰椎失稳的情况下,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由脊神经根受压和/或刺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典型症状为腰痛(low back pain,LBP)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和/或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LDH的发病率为31%,终生患病率为60%~80%,其中只有3%~5%的LDH患者患有LBP伴腰神经病(lumbar radiculopathy,LR)症状。阶梯化治疗是目前治疗LDH的有效方案,早期保守治疗可减缓病情发展,有效避免手术治疗。其中腰椎牵引是治疗LDH的常用方法,在临床保守治疗中应用广泛,也是各种手法治疗的基础。在英国和美国,分别有41%和77% 的LDH患者通过腰椎牵引进行治疗,在缓解LBP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众多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牵引方式、牵引参数和患者群体,并且各文献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不一,最终取得的研究结果各有所异。使得腰椎牵引的有效性仍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腰椎牵引的文献资料,对牵引类型、牵引重量、牵引角度、时间、频率以及牵引适应证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作为其中最普遍且严重的并发症,伴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升高亦逐年增加,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损伤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亦不断深入。有限元分析法通过计算机模拟人体各工况情况来分析和阐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损伤机制,并且可以清晰反映椎体的各个部位的受力状况。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有限元分析法用于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生物力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再结合新进展探讨有限元分析法出现的一些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好为预防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脊柱骨折,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超出脊柱稳定安全的活动范围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使该病的防治成为棘手的公共卫生难题。随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日趋深入,发现细胞自噬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噬作为机体必不可少的细胞机制,通过清除衰老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确保实现细胞稳态以及细胞器的自我更新。在骨质疏松症的进展过程中,自噬不仅参与了成骨、破骨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发挥过程,在维持骨稳态方面更是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调控角色。虽然骨质疏松症与自噬之间的可能联系及相互作用机制不断被揭示,但以此为切入点的药物靶点设计尚未展开。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并且诸多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激活自噬相关途径来调控细胞自噬水平,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相关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防治等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因此有效调节细胞自噬水平已成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新的靶向研究策略。本文就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然而由于只有单纯的中医理论指导,而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故而广受争议。与此同时,OPG/RANK/RANKL信号轴的发现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大突破。因此,笔者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基于中医脏腑亏虚立论,从OPG/RANK/RANKL信号调控机制探讨中医学从"瘀证"论治骨质疏松症的合理性,从而为中医从"瘀"辨治OP以及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骨微结构改善是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目标,可以增加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但目前来看骨微结构和骨强度的评估手段相对不足。利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能够很好地模拟各种类型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后有限元模型的各种力学状况,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机制、验证骨微结构参数变化对骨强度的影响,优化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骨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限元分析研究,探讨不同种类药物治疗骨微结构参数变化对骨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目前关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限元研究有待于对骨微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进行标准化和精确化,同时进一步推广有限元研究思路,需要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疗效,更好的指导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罹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人将越来越多,加之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到出现严重疼痛甚至发生骨折才得以明确诊断,因此已成为一个全社会性的间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意义重大。目前西药治疗该疾病存在很多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对其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 一套成熟的理论。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5年至2016年关于现代医学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的现代研究文献,从中挖掘出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以期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途径,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促进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