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完全免费   67篇
  外科学   40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全麻下手法推拿的方法。对469例患者行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59例患者推拿治疗前后的CT、体感诱发电位及血管电脑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将突出之髓核定位或挤破,而是通过手法作用在机体深部,改变突出物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松解受压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2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86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52例,后路内固定34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结果:随访8个月~4年,平均23个月。除1例术后2周出现切口皮下血肿、4例1年后仍存在髂骨供骨区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无复发。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术前Cobb角平均为33.6°,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平均15.6°、18.6°。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手术应激反应的新概念——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间存在双向调节、交互影响的基础,更引人关注的是,免疫系统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分泌内分泌激素、感受抗原刺激等三方面发挥调节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功能。在手术应激反应的研究中不能忽视免疫系统的参与作用及围术期多种因素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 ic cholecystectomy,LC)的时机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5年5月23例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LC均获成功,患者全部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病情进展快,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早期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胎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毛囊再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目的:分离培养胎鼠的表皮干细胞及毛囊乳头层细胞,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两者复合移植后,上皮形成及毛囊的再生情况。方法:采用IV型胶原分离培养胎鼠表皮干细胞,检测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5的表达水平,测定其细胞周期及克隆形成率(以角质细胞为对照);分离培养毛囊乳头层细胞,并接种在纤维蛋白胶中,与表皮干细胞膜片复合形成全层皮肤等同物,移植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作为实验组,同时将胎鼠成纤维细胞替代乳头层细胞作为对照组,8-10周后观察创面及囊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胎鼠表皮干细胞表达高水平的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1期细胞百分率为94.9%,S期为3.5%,提示为慢循环细胞周期;角质细胞的G1期细胞有百分率为74.1%,S期为17.5%;表皮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裸鼠创面愈合后8-10周,实验组可见新生毛囊形成,对照组未见到此现象。结论:能初步实现对胎鼠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在毛囊乳头层细胞的诱导下,胎鼠表皮干细胞可参与形成新的毛囊结构。  相似文献
6.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通过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方式、转移规律及其与相关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方法对117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行食管癌手术中摘除有癌转移的淋巴结155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无论肿瘤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率有明显的影响,肿瘤分化越低,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位于隆突下和癌旁,腹腔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胃左血管旁及胃小弯处。结论对胸段食管鳞癌应行常规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尤其对T3和T4的患者,对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对颈部可疑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行活组织冰冻病理检查。尽可能达到根治,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肢体大块骨缺损的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作者为35例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患者进行了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占68.5%。骨肉瘤占40%。所有病例均经术前、术后化疗。植骨材料来源于该院综合骨库。作者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仔细选择匹配移植骨段,手术中注意设计骨膜袖套和软组织袖套以利于骨愈合。本组病例随访5个月~10年,平均3年,其中无病存活者25例,死亡6例,带病存活4例。部分患者于术后2年、4年进行移植骨段活检及99mTeSPECT骨扫描,显示骨段大部完成爬行替代。本组10例出现18个合并症,占28.6%。骨接触端的紧密结合,坚强可靠的内固定或带锁髓内钉固定是有效减少骨不愈合的方法。作者认为,复合同种大段骨移植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哲  王全平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1):656-658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病因。方法:对1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包括5例氟骨症)及1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切除的黄韧带标本作病理研究;对患者血清及黄韧带采用雾化原子吸收法等方法测定钙、磷、镁、锌、铜、锰、钼、氟含量,取急性外伤性截瘫患者为对照。结果:(1)骨化黄韧带初期的病理改变与黄韧带退变性质类似;(2)除氟元素外,7种基本代谢元素在骨化与退变患者血清及黄韧带中含量均呈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3)非氟骨症骨化患者黄韧带中氟含量显著增高(P<0.01)。结论:本文证实胸椎黄韧带骨化发生于黄韧带退变的基础之上,但退变不直接导致骨化,元素氟是诱导退变黄韧带进一步骨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该细胞易于分离扩增 ,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 ,可向多方向分化 ,被称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又由于该细胞在体内外表达各种治疗性外源目的基因 ,被公认为是一种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本文试就其生理功能、表面标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1.支持造血 :在网状组织 ,巨噬细胞和微血管等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中 ,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F)鉴定MSC ,约占骨髓内单核细胞总数的 10 4至 10 5分之一 ,但是MSC发挥了重要作用。MSC可以同其他间充质祖细胞一起…  相似文献
10.
股骨颈骨折不同术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134例股骨颈骨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这些手术方法有:经皮穿多根针固定、加压螺旋钉固定、经皮穿多根针加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麦氏截骨术、人工股骨头置技术。比较不同方法的并发症和疗效显示:利用多根针加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可靠,可以早期活动、避免关节僵硬,缩短了治疗时间。这种方法可能是目前治疗股骨颈分析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