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12月采用PKP治疗53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33例;年龄56~76岁,平均65.3岁;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16例,三椎体骨折3例,共75个椎体,其中T12 22个,T11 19个,T10 7个,T7 1个,L1 18个,L2 4个,L3 3个,L4 1个.回顾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18例(34.0%)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水泥相关并发症16例(30.2%),其中骨水泥渗漏7例,渗漏至椎间隙2例、椎旁软组织2例(1例引起左股神经症状)、椎体前方2例、椎弓根穿刺通道1例;骨水泥毒性反应4例,表现为短暂胸闷气短、血压下降,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等处理后好转;手术椎体疼痛加重5例.非骨水泥相关并发症2例(3.8%),皆为穿刺引发神经症状,1例表现为右股前皮肤感觉减退,1例为左肋间神经痛.所有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不少见,但有严重后果的并发症较少,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2.
杨益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1,(6)
结肠与直肠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合并症是肠内细菌引起的感染。除急诊手术外,手术前后的处理,特别是术前如何除去肠内细菌甚为重要。近年文献有不少争论和进展、现分两方面综述于后。清除结肠粪便充分清除肠内粪便可减少术中污染。Gliedman实验证明,肠内细菌计数随灌洗盐水的量而减少。Tyson等证实充分清洗 相似文献
3.
在应用抗菌素预防手术后感染合并症上,近10多年来多主张择期手术,在手术前后用药,即病人入手术室前及术后2~3小时各用药1次,其中特別强调术前用药。我院外科将1980年10个月内所做阑尾切除的369例随机地分为两组。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改革组183例,药物种类与给药途径不限,剂量为常用量或稍大于常用量。部分穿孔型阑尾炎并发严重腹膜炎或少数并存其他感染需用多次抗菌素治疗者除外。常法组186例,术前、术后由主管医生按习惯使用抗菌素,持续时间不限。10个月后进行分析总结。与术后感染性合并症有关的一般因素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的分布上及切口的选择上大体相同。改革组麦氏切口加腹腔引流者29例,探查切口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胃、肠、胆道病人术后是否必须用抗生素,我院自1979~1983年对348例病人,分两组进行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分组方法:我科医师分两组(技术水平相当)依次轮流接收住院病人。一组如无特殊情况,只在手术前后1~2小时内各用一次抗生素,称改革组。另组术后继续用抗生素至摆脱感染威胁为止,称常法组。改革组与常法组总计胃、肠、胆道手术病例(有统计意义者)分别为192例和156例。 相似文献
5.
6.
四肢主要动脉损伤比较常见,需紧急处理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和肢体。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截肢率已显著降低。我院从1990年~2002年6月先后收治49例急性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病人,由于及早手术,无一例死亡,2例术后因小腿挤压严重坏死予以截肢,其余47例均成功,收到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自主研制的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memory alloy vcrtebral stent)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将成人尸体胸腰椎脊柱标本制成压缩性骨折模型,分成球囊扩张后植入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组(PKP+支架组)、直接植入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组(PVP+支架组)及球囊扩张后骨水泥填充组(PKP+PMMA组)。手术前后测量椎体高度,比较3组压缩椎体复位程度。结果3组术后椎体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KP+支架组、PVP+支架组和PKP+PMMA组的椎体高度分别从术前的(1.59±0.08)cm、(1,68±0,08)cm和(1。66±0.11)cm复位至术后的(2.00±0.09)cm、(1.87±0.04)cm和(1.99±0.09)cm(t=-9.781、-7.952、-18.213,P=0.000、0.001、0.000)。各组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差比较,PKP+支架组[(0.39±0.09)am]和PKP+PMMA组[(0,33±0.04)cm]明显大于PVP+支架组[(0.19±0.06)cm](P:0.000,0,003),而PKP+支架组与PKP+PMMA组差异无显著性(P=0.172)。结论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能有效地支撑、复位压缩的椎体终板,是对无神经症状的椎体骨折治疗方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2011年,应用PKP治疗28例30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24h、3d、7d、90d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 cales,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2~65min,(58.0±8.5)min;出血量5~30ml,(16.0±10.4)ml。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表现,局部无血肿发生,穿刺口一期愈合。VAS评分术前,术后24h、3d、7d、90d分别为6.39±1.10,4.43±0.84,1.75±1.08,0.50±0.79,0.25±0.59;ODI指数分别为(72.36±6.62)%,(78.57±4.65)%,(55.71±7.50)%,(23.50±6.41)%,(6.07±4.06)%。各时点间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245.80,P=0.000),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并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除术后7d与术后90d无显著性差异(P=0.872)外,其余各时点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ODI指数各时点间有显著性差异(F=770.16,P=0.000),术后24h较术前增高(P=0.002),考虑系卧床活动受限造成,以后逐渐下降(P=0.000)。结论PKP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11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新鲜骨折9例,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1例,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Herbert螺钉固定3例,石膏外固定4例;陈旧性骨折2例,其中行骨块切除术1例,非手术治疗1例。结果随访6个月~3年,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3例,可1例,差2例。结论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易漏诊,多合并临近部位骨折,应根据受伤时间,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骨折块大小、移位程度及踝管刺激症状等选择治疗方法;一期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