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期远端胃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对于早期远端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淋巴结清扫的数目。方法检索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网页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MEDLINE、EMBASE及The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有关比较早期远端胃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的文献。由3位胃肠外科医生各自独立地对入选研究的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特征和研究结果等内容进行摘录,并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筛选标准,共有14篇文献入选。全体研究样本量合计早期远端胃癌患者1454例,其中腹腔镜手术(LADG)组815例,传统开腹手术(CODG)组639例。分析结果显示,LADG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CODG组少3.26枚/例,其加权均数差(WMD)为-3.26[95%CI-6.24~0.27,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2005—2008年发表的文献、D1+α/β淋巴结清扫、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等3个亚组的LADG和CODG清扫的淋巴结数目相似,其WMD分别为-2.84[95%CI-6.79~1.11,P=0.16]和-2.80[95%CI-7.57~1.97,P=0.251及-2.89[95%CI-6.48~0.70,P=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腹腔镜外科医师技术逐渐成熟,对早期远端胃癌进行D1+α/β淋巴结清扫术,LADG和CODG清扫的淋巴结数目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治疗149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其中胆管癌60例,胆管结石35例,胰头癌28例,手术后胆管狭窄8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6例,胆囊癌7例,壶腹周围癌3例,胰体癌2例。结果146例穿刺成功(146/149,97.99%),其中经肝左叶肝内胆管置管104例,经肝右叶肝内胆管置管3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肝内胆管均置管8例。3例穿刺失败,均为胆管癌(3/149,2.01%),其中2例因肝内胆管内径纤细、穿刺路径过深而无法成功植入引流管;1例因穿刺胆管持续出血而被迫终止手术。穿刺术后随访1周~18个月,除3例患者出现引流管脱出、1例胆管感染外,其余病例均引流通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西安红会医院收治的997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男382例,女615例;平均年龄为72.3(17~10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7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34例。根据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双下肢血栓组、非双下肢血栓组。对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前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两种以上的内科疾病、无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97例髋部骨折病人中66例(6.62%)术前发生双下肢DVT。双下肢血栓组与非双下肢血栓组病人的性别、骨折类型、术前D-二聚体水平、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病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95%CI(1.153,12.367),P=0.028]、受伤至手术时间>7 d[95%CI(1.087,3.178),P=0.023]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发生率约为6.62%;病人的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是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脐尿管癌发病率低,仅占成人肿瘤的0.01%,占所有膀胱肿瘤的0.17%~0.34%,多见于男性,好发于40~70岁[1].该病放化疗效果差,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易复发、转移,预后不良[2].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0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3].Pan等[4]认为这两种肿瘤在遗传上并没有联系.Miyata等[5]的研究中,4例接受脐尿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中有3例获得了不错的无病生存期(分别为23、30和60个月).我院于2015年3月收治1例冠心病合并膀胱腺癌、脐尿管腺癌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第20天在我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脐尿管全切、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患者,术后第28天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结直肠癌和息肉发病部位及病理分型进行分析,为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依据,2009年7~12月,对电子结肠镜下结直肠癌和息肉737例患者的发病部位、类型、性别、年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737例中,结直肠癌49例,占6.65%;结直肠息肉688例,占93.35%。40岁以上检出率明显升高。结直肠癌病理类型:腺癌36例,占73.47%;绒毛细胞癌5例,占10.20%;黏液腺癌4例,占8.16%。结直肠癌49例,距肛缘距离〈6cm14例,占28.57%;距肛缘距离6~20cm27例,占55.10%;距肛缘距离〉20cm8例,占16.32%;直肠、乙状结肠镜下可发现距肛缘距离20cm内的占83.67%;结直肠息肉688例,直肠、乙状结肠镜下可发现的占76.02%。结果表明,结直肠癌和息肉发病部位及病理分型决定了术式选择及预后,直肠、乙状结肠镜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可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King互动达标理论在肝移植患者PICC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5例肝移植留置PICC患者按就诊科室分为观察组(67例),应用King达标理论行PICC管理;对照组(68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行PICC管理。采用自制"护理目标单"、"PICC相关知识问卷"等工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目标达标率和PICC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测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目标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ICC相关知识掌握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King互动达标理论的应用,促进了肝移植患者PICC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了患者的PICC健康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心外科的护理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何加强对心外科护理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和对心外科护理人性化管理有什么意义,本文在这里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预防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手术前后均使用LMWH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为(75.83±7.01)岁(65~87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为(74.77±7.55)岁(65~89岁)。病人骨折部位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后第1、3、5天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观察组拆除弹力绷带后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1、3、5天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共发生DVT 8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1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4.36%,两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P=0.035);两组间术后下肢肿胀、皮下瘀斑、注射LMWH部位血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双下肢联合LMWH可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 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 183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4 h内住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多发伤、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超过24 h住院的病人进行DVT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 在髋部骨折后24 h内入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中,未发生DVT有292例,发生DVT有82例,血栓发生率为21.93%(82/374)。分析DVT组和非DVT组之间的数据,年龄(P=0.005)、骨折部位(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P=0.002)、入院时红细胞压积(P=0.00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髋部骨折24 h内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粗隆间骨折[P=0.002,OR=2.510,95%CI:(1.397,4.510)]和粗隆下骨折[P=0.023,OR=4.798,95%CI:(1.237,18.605)]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股骨颈骨折发生DVT风险的2.51倍、4.80倍。45~59岁、60~75岁、≥75岁年龄段病人分别是<45岁病人发生DVT风险的3.12、3.20、6.45倍。24 h内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低,延迟住院后DVT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受伤后8~14 d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8.86%。结论 髋部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DVT,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年龄≥75岁、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人发生DVT的风险最高。髋部骨折后,随着入院时间的推迟,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入院后应当第一时间对DVT进行诊断和预防,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