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经皮穿刺的微创方法,采用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病人11例。结果:11例病人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术后1周下降为4.3分,最后随访时为4.0分。其中7例患者的VAS降低≥3分,2例≥2分,2例<1分。多数病人在手术后次日感疼痛明显减轻,3例腿痛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近期效果满意,进一步的结果尚需更多的病例及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3.
术后椎间盘炎的血沉与C反应蛋白分析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ESR和CRP特征性改变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 25例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并发椎间隙感染的患者以及前瞻性研究 50例同种手术无感染的患者, 分别于术前、术后 2d、1、2周以及 4周进行ESR和CRP分析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ESR和CRP增快, 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1),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同期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同期CRP与ESR相比, 峰值出现更早, 持续时间更短。结论: 两组ESR和CRP虽没有统计学差异, 但仍是早期诊断椎间盘感染的一种简单、有效和经济的术后常规筛选检查指标, 而且动态监测时间越长, 升高越快, 诊断价值越大。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新鲜骨折2例,陈旧骨折10例;术前疼痛目测分级评分(VAS)平均7.4分。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注射骨水泥〔粉(g)∶液(ml)=3∶2〕,每10g骨水泥外加2mlOmnipaque以增加骨水泥在X光下的显影。结果:12例穿刺均成功,有2例骨水泥渗漏到椎体侧方,1例渗漏到椎前静脉,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疼痛完全缓解7例(7/12),显著缓解5例(5/12),VAS评分平均1.94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年非常满意7例,满意4例,较满意1例;与术后比较椎体高度无变化,未见相邻椎体骨折;VAS评分平均2.02分,与术后1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VP手术操作简单、较安全,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几种引起腰腿痛常见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经X线平片、MRI以及椎间盘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断的腰腿痛患者行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其中椎间盘源性疼痛25例,椎间盘突出症12例,退行性椎管狭窄症5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症状和体征,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随访时记录患者VA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的穿刺及消融过程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未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5.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2分降至术后1周的2.6分,随访时为1.7分;直腿抬高试验及行走距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10d症状复发。结论: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安全性好、操作简单,中期疗效满意,为腰腿痛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6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情况,均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药物治疗。结果: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定时高热,腰背疼痛剧烈,大汗和乏力;局部深在叩压痛,无明确的神经受损体征。影像学显示椎间隙感染和邻近椎体骨髓炎征象。实验室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布鲁氏菌凝集试验阳性,血培养有3例显示布鲁氏杆菌阳性。通过联合药物治疗2周后,6例患者发热大汗症状消失,其中4例腰背疼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5例治疗3个月后,腰背疼痛症状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1例未足程治疗者出现复发,继续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可以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作者采用PDN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8岁。突出节段分布为:L3、4 2例、L4、5 16例、L5S1 7例。所有病人均主诉典型的单侧坐骨神经痛,其中8例伴有腰痛。病人术前均经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且效果不满意。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标准髓核摘除术后,按假体植入要求准备椎间隙,植入适当型号的人工髓核假体。[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经过1a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17.7个月。按照MaeNab疗效标准评定,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结论]临床随访结果显示了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应用时要注意适应证的把握、椎间隙的准备、假体型号的选择等关键问题。长期的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5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访〉2年的共52例,其中腰椎椎管狭窄症40例,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5分(3.0~9.0分),腿痛VAS评分5.36分(2.6~9.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61.4%。测量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及ODI。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的高度,置入节段的活动度,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手术时间95 min±16 min,术中出血量183 mL±32 mL。脑脊液漏1例,经改变体位及换药局部处理后愈合;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愈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无恶化。患者腰痛VAS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腿痛VAS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ODI较术前也有明显的降低。手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所降低,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有所增加,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可避免融合术相关并发症,效果满意。Dynesys系统固定上端的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略有增加(P〉0.05),其长期临床疗效以及能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等还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7年12月采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其中获得3年以上随访者62例,男20例,女42例;年龄22~55岁,平均37.4岁。治疗1个间隙33例,2个间隙24例,3个间隙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采用视觉疼痛等级评分(VAS)观察疼痛的变化;采用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评价术后的日常活动及满意率。结果:所有病例消融治疗均顺利完成。1例发生椎间盘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8~65个月,平均47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6.8分,术后1周时平均3.7分,术后6个月时为3.4分,术后12个月时为3.4分,末次随访时4.1分:术后1周时满意率为87%,术后6个月时为84%,术后12个月时为86%,末次随访时为68%,其中单间隙组为81%,多间隙组为42%。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尤其是单间隙病变者,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