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7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治疗肝癌的短期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7例肝癌患者,采集患者本身或其亲属的外周血,体外培养诱导产生高活性NK(HANK)细胞,在第14、15和16天进行静脉输注,连续3次输注为1个疗程,每个患者接受至少1个疗程的治疗。分别于每疗程治疗前及疗程治疗结束后3周取患者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经HANK细胞治疗后,17例肝癌患者PR 2例,SD 8例,PD 4例,失联3例;缓解率为14.3%,疾病控制率为71.4%;HANK细胞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中17例患者并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异体NK细胞免疫治疗可缓解病情且安全无副作用,在肝癌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多层面CT在肺内结节检出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面螺旋CT(LDCT)在肺内结节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对 3 1例常规剂量多层面CT(SD CT)发现肺内结节的病人行LDCT检查 ,两者管电流分别为 15 0mAs和 2 5mAs。LDCT采用两种参数重建 ,LDCT 10mm :重建层厚和重建间隔均为 10mm ,LDCT 5mm :重建层厚和重建间隔均为 5mm ,并把三者对肺内结节检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三者检出肺内结节总数无显著性差异 (H =0 .0 3 7,P >0 .0 5 ) ;三者检出肺内结节的诊断置信度总体无显著性差异 (H=4.0 7,P >0 .0 5 ) ;<3mm结节 ,LDCT 5mm的诊断置信度低于SDCT(t =2 .74,P <0 .0 5 ) ,而LDCT 10mm与SDCT无显著性差异。三者检出有伪影图像数分别为 0、75、2 75幅 ,有显著性差异 (χ2 =165 .71,P <0 .0 5 ) ;其中影响诊断图像数分别为 0、4、61幅 ,SDCT与LDCT 10mm无显著性差异 (P =0 .12 45 >0 .0 12 5 ,Fisher确切概率法 ) ,SDCT与LDCT 5mm、LDCT10mm与LDCT 5mm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χ2 =3 1.3 5 ,2 2 .2 5 ,P <0 .0 12 5 )。以SDCT结果为金标准 ,LDCT 10mm对肺内结节检出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64 %和 72 % ,LDCT 5mm分别为 67%和 69%。结论 LDCT ,尤其是LDCT 10mm完全可以替代SDCT进行肺内结节的检出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兔脑VX2种植瘤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研究,为CT灌注成像成为脑转移瘤放疗疗效评估新的影像学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兔脑VX2种植瘤模型9只,分为治疗组4只,非治疗组5只,治疗组做肿瘤放疗。两组均于放疗前、后一周行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处死后行脑组织HE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对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放疗前后的CT灌注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及放疗后两组肿瘤区的CT灌注参数值CBV值与肿瘤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放疗后瘤区及瘤周区CT灌注参数CBF值、CBV值、PS值均较放疗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非治疗组前后两次CT灌注成像检查瘤区、瘤周区CT灌注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实质区的CBV值与CD34免疫组化MVD计数值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96,P<0.01)。结论CT灌注图像能反映VX2种植瘤放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瘤区CBV值与组织学MVD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一种活体评价肿瘤微血管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名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移植物置入术治疗,4例置入TALENT内支架移植物,6例置入国产内支架移植物.结果2例未能有效封堵动脉破裂口,其中1例治疗后12 h因动脉破裂死亡.1例移植物部分遮盖左锁骨下动脉,但无上肢进行性缺血加重,余7例动脉夹层及假腔均较好封堵.术后1周,9例行CTA检查,除1例夹层未得到封堵外,其余8例内支架移植物均无移位,假腔均缩小,真腔均扩大.随访8例(2~38个月),均无症状再发.结论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可有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严格选择适应证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技术与疗效.方法 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9例闭塞患者,原发病14例动脉硬化、3例大动脉炎,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6±11)岁,接受介入开通治疗.经股或联合经右肱动脉途径入路行动脉闭塞段的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其中6例应用颈动脉脑保护装置.结果 1例双向均未开通闭塞段,16例获得成功治疗.手术成功的患者中,狭窄和闭塞患者各8例,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11例球囊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血流通畅.完成治疗后6例脑保护装置均安全回收,无脑梗死事件发生.手术后随访1~ 66个月,平均(24±18)个月.术后10个月1例(置入支架者)再狭窄,球囊扩张后狭窄开通;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脑梗死;其余患者均无缺血症状再发,超声及CTA检查(9例患者)SA血流均通畅.结论 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可安全、有效解决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在SWI上对20例PD患者(PD组)、20例VPS患者(VPS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进行相位值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PD组较VPS组及对照组黑质致密带(SNc)、苍白球(GP)、壳核(PUT)相位值均明显降低(P<0.01);VP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SNc、GP及PUT相位值在早期即已经降低,随病情加重其相位值进一步降低(P<0.01);中晚期其黑质网状带(SNr)相位值降低(P<0.05).VPS组在早中期各感兴趣区相位值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晚期SNc、PUT、尾状核(CN)及SNr、GP相位值轻度降低(SNc、PUT、CN:P<0.01;SNr、GP:P<0.05).双侧红核(R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WI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PD和VPS的评估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方法收集81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51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比较相似的42名正常健康体检者,空腹抽血测定hs-CRP。结果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为(5.10±3.90)mg/L,与正常对照组[(1.08±0.56)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hs-CRP分别为(3.64±2.80)mg/L、(6.12±3.20)mg/L,脑出血组显著高于脑梗死组,大梗死患者的hs-CRP比小梗死升高明显(P<0.05),分别为(5.61±2.40)mg/L、(3.48±2.70)mg/L。结论脑卒中患者测定血清hs-CRP浓度可以为临床评价脑血管病病情的变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临床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炎症反应这一危险因素。应该注意的是,hs-CRP浓度的变化是组织受损时的一项非特异性反应,必需在排除了引起CRP变化的其他原因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低浓度对比剂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拟行冠状CTA,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并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者243例(观察组),按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分为A组(100例)、B组(112例)和C组(31例),均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另外选择使用常规扫描(高浓度对比剂370mgI/mL,扫描电压120kV)的150例(对照组),按同样BMI分成三组进行配对比较,即A1、B1和C1组,每组各50例,比较各组辐射剂量(ED)、主动脉根部(AR)、左主干(LM)、右侧冠脉(RCA)近段CT值和标准差(SD),计算图像的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所有病例的冠脉图像质量按节段进行评分。【结果】相同BMI、同样的对比剂浓度组之间的辐射剂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A1组AR的CT值、图像噪声及S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冠脉近段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B1组、C组与C1组间仅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C1组间可诊断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A组与A1组、B组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浓度对比剂采用低管电压扫描能够获得满足诊断的冠脉CTA图像,可降低对比剂碘注射量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血液指标的改变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分析血液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01-2013-09-3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283例TACE术后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法对患者术中应用碘油的剂量、术前及术后第1次血液检测指标的结果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栓塞综合征发生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用ROC曲线评估血液指标对判别栓塞综合征的预测性能。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后发生栓塞综合征240例,发生率84.81%(240/283)。发生栓塞综合征的患者应用碘油的剂量(z=-3.675,P<0.001)、术后白细胞(z=-2.570,P=0.010)、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z=-3.867,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z=-2.051,P=0.040)显著高于未发生栓塞综合征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z=-3.342,P=0.001)、总胆红素(z=-1.992,P=0.046)、血清Na+的指标(t=-2.842,P=0.005)显著低于未发生栓塞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栓塞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25,95%CI为1.006~1.044,P=0.009),血清白蛋白是栓塞综合征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79,95%CI为0.961~0.998,P=0.030)。碘油既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导致患者栓塞综合征的发生,亦可通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ALT和血清Na+等血液变化成为栓塞综合征发生的一个间接作用因素。肝癌患者TACE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和ALT对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有预测作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51、0.673和0.596)。结论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ALT、血清Na+对患者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栓塞综合征发生的评估和预测指标,有助于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护理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