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48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4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站式CT扫描对颈内动脉夹层(ICAD)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内科保守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行一站式CT扫描检查确诊的ICAD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侧支循环好、脑组织灌注好的患者16例(研究组),侧支循环差、脑组织灌注差且拒绝介入手术开通的患者21例(对照组),均进行静脉溶栓或抗凝治疗,评估入出院NIHSS评分改善情况、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半年时血管再通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结果 2组入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3个月后临床预后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一站式CT扫描评估ICAD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及脑组织灌注情况,于对于侧支循环开放、脑组织灌注好的患者及早行溶栓或抗凝治疗,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卒中型烟雾病(MMD)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对12例颅脑 CT 平扫未发现病变,经 DSA 证实的 MMD 患者(病例组)和1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行多排螺旋 CT 灌注成像(CTPI),计算出2组样本相对应脑解剖部位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所得数值的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不同部位脑组织各血流灌注参数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对照组不同部位脑组织各血流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额叶、颞叶、顶叶及基底节区脑血容量(rCBV)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病例组额叶脑血流量(rCBF)低于对照组(P <0.05);病例组额叶、颞叶、顶叶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额叶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较对照组延长(P <0.05)。结论CTPI 可以定量地反映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评价尚未出现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的 MMD 患者脑循环障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CT脑血流灌注( CTP)联合CT脑血管成像( CTA)在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7例,通过64排螺旋CTP及CTA检查,检出脑动脉瘤,同时以灌注参数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中37例患者,CTA检出动脉瘤35例38个,CTP联合CTA检查,共检出血管痉挛23例,出血后急性期(3天),检出血管痉挛5例,其余为出血后4~10天检出,其中有7例轻度脑血管痉挛,8例患者为中度脑血管痉挛,8例显示为重度脑血管痉挛,未检出血管痉挛14例中,发生局部脑低灌注者6例。结论 CTA联合CTP检查不仅能够诊断SAH原因,并能同时显示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情况,有助于对SAH患者预后的判断,同时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兔肝转移瘤模型血供来源及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构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于脾脏种植VX2肿瘤细胞悬液1ml,浓度1×107/ml.瘤株接种后第14天作CT灌注扫描,第15天作DSA造影,分别观察肝转移瘤数目及大小,测定CT灌注成像转移瘤中心区域、转移瘤边缘及瘤周正常肝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镜下观察转移瘤病理切片.结果 38只兔完成CT灌注扫描、DSA.CT发现6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2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1.2~2.1 cm,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显示1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7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0.9~2.3 cm,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18只兔(47.37%)经DSA发现的肝转移瘤数明显多于CT,DSA发现而CT未发现的肝转移瘤大小为0.9~1.3 cm.DSA和CT分别显示37只兔(97.37%)和32只兔(84.21%)有多发肝转移瘤(P<0.01).CT灌注扫描显示肝转移瘤边缘及中心区域BV值及BF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转移瘤边缘高于中心区域(P<0.01);转移瘤边缘HAP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VP值低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0.01).低倍镜下病理观察显示转移瘤中心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坏死细胞排列松散,呈嗜碱性红染;外周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与正常组织边界欠清,可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10×40倍镜下观察转移瘤中心坏死区为大量无核的坏死细胞,少量瘤细胞无胞质,仅可见浓染细胞核;外周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可见丰富血窦.结论 DSA检出较小肝转移瘤优于CT,肝转移瘤主要供血来源于肝动脉,肝转移瘤中心区域主要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外周主要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和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如此病理结构决定了肝转移瘤CT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评估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脑血管储备功能变化的可行性,并与病理实验结果对照,评价其对亚临床期脑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SHR组各10只行常规脑CT灌注扫描及醋甲唑胺灌胃后1.5~2.0 h脑CT灌注扫描,测量负荷前后感兴趣区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并作统计学分析;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石蜡HE染色切片小动脉管壁厚度、微循环毛细血管网情况,通过TTC染色明确各组大鼠脑组织有无脑梗死灶。结果:CT灌注扫描:两组大鼠负荷前后自身比较,正常组CBV、CBF、MTT、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且负荷状态下CBV、CBF值增加,MTT、TTP值缩短;SHR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大鼠负荷前后CBV、CBF、MTT、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且SHR大鼠CBV、CBF值减低,MTT、TTP值延长。 HE染色示SHR组小动脉及微小动脉管壁重塑,管壁增厚、硬化,微循环毛细血管网数目相对减少。TTC染色示SHR大鼠脑组织无明确脑梗死灶。结论:SHR较正常大鼠脑血管储备减低,醋甲唑胺负荷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血管储备功能改变,对亚临床期脑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像素闪烁算法在低剂量一站式肾脏CT灌注扫描(CTP)检查中提高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8月本院行全肾脏CT增强及灌注扫描的患者21例。采用Revolution CT机,先行肾脏平扫,然后进行灌注和增强3期扫描,管电压120 kVp,CTP采集管电流为20 mA,增强3期管电流为100 mA,轴扫模式,ASiR-V 80%,X射线管旋转时间0.5 s,z轴覆盖范围160 mm,扫描层厚5 mm,层间隔5 mm。首次28 s采用屏气扫描,共获得15期图像,然后分别于第39、43、47、51、63、83、113、153、213、353、593 s各采集1次,其中第22、51及153 s分别采集增强的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3期图像。所有CTP数据经深度学习的A7模式进行处理,处理前数据为A组,处理后数据为B组。比较皮质期A、B组肾皮质CT值、CT值标准差、竖脊肌CT值标准差、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比较A、B组肾皮质的血流量、血容量、达峰时间和表面通透性。结果 A、B组图像肾皮质标准差(SD)值(9.04±1.77和5.75±1.00)、竖脊肌SD值(8.52±2.28和5.67±0.98)、CNR(16.28±6.61和28.90±1.50)、SNR(21.41±6.67和30.65±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2、6.286、5.925、-5.892、-17.274,P<0.05);像素闪烁算法处理之后的图像其SD值明显减低,SNR明显升高。两组的肾皮质、肾髓质血流量(BF)值、血容量(BV)值、达峰时间(TP)值及肾髓质的表面通透性(P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度学习像素闪烁算法可以减小低条件扫描图像的噪声,增加图像的对比噪声比,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并且不影响灌注参数值。  相似文献   
7.
孙秀丽 《中外医疗》2015,(2):167-16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SPN患者106例常规进行CT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统计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核瘤的BF、BV及PS显著低于小肺癌以及炎性结节(P<0.05),而小肺癌与炎性结节的BV及BF无明显差异(P>0.05),小肺癌的PS显著高于炎性结节(P<0.05);增强扫描后小肺癌和炎性结节显著高于结核瘤(P<0.05),增强120 s和180s时炎性结节显著高于小肺癌(P<0.05),结核瘤无明显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平坦型。结论 CT灌注成像对于SPN具有较高的诊断鉴别价值,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肺占位性病变双重血供CT灌注(dual-input CT perfusion,DI-CTP)的可重复性、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能力及与病变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1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接受320排容积CT的DI-CTP检查,由两名观察者单独进行DI-CTP参数测量,获得病变的肺动脉血流量(pulmonary flow,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ronchial flow,BF)及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并计算灌注总量(total perfusion,TPF)。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分析良恶性病变DI-CTP参数的差异;并对其中94例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进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分析DI-CTP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达到良好以上(ICC>0.90)。良恶性肺占位的BF、PF、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良恶性肺占位间的MV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PF及TPF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320排容积DI-CIP可重复性良好,其参数可反映肺占位性病变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为鉴别肺占位的良恶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将6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14 d后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IP).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灌注图像变化、VCTDSA图像结果.结果 60例患者用药前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值下降、CBV值下降、MTT值延长、TF值延长.用药14 d后,对照组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CBV值升高,TTP、MTT值缩短.而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VCTDSA可见51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9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用药14 d后,VCTDSA可见36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区侧支循环增加,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26例.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的药物.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受阻,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1]。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三类,而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死亡率也较高,要降低死亡率则必须在患者发病时尽快确诊。我院为探讨CT灌注成像对超早期脑梗死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