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72篇
  免费   4469篇
  国内免费   1880篇
耳鼻咽喉   988篇
儿科学   375篇
妇产科学   833篇
基础医学   2265篇
口腔科学   999篇
临床医学   7643篇
内科学   4098篇
皮肤病学   417篇
神经病学   521篇
特种医学   34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0篇
外科学   7545篇
综合类   18434篇
预防医学   2539篇
眼科学   361篇
药学   5784篇
  59篇
中国医学   1794篇
肿瘤学   1283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48篇
  2022年   1120篇
  2021年   1261篇
  2020年   1632篇
  2019年   1545篇
  2018年   761篇
  2017年   1301篇
  2016年   1517篇
  2015年   1664篇
  2014年   2907篇
  2013年   2845篇
  2012年   3753篇
  2011年   4081篇
  2010年   3994篇
  2009年   4005篇
  2008年   4812篇
  2007年   4434篇
  2006年   4121篇
  2005年   4441篇
  2004年   3335篇
  2003年   2890篇
  2002年   2370篇
  2001年   2066篇
  2000年   1687篇
  1999年   1362篇
  1998年   1166篇
  1997年   1097篇
  1996年   913篇
  1995年   730篇
  1994年   564篇
  1993年   345篇
  1992年   301篇
  1991年   290篇
  1990年   195篇
  1989年   217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更正     
本刊2020年12月第55卷第12期发表的《基于MR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第1156页图1中医院名称应为“烟台毓璜顶医院”,特此更正并致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考察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性能,及其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癌的体内外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以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分散系数(PDI)及Zeta电位,及其在不同生理介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PBS的混悬液)中的稳定性;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大小;精确称量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质量,并采用HPLC法测量番荔素中番荔辛,计算载药量;用酶标仪在540 nm处测量不同浓度(2、1.5、1、0.5、0.25、0.125 mg/mL)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与5%葡萄糖溶液等渗液的吸光度,并计算溶血率;采用透析袋法考察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用划痕实验与MTT实验对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进行体外药效学考察。构建黑色素瘤肺转移癌小鼠模型,以紫杉醇注射液为阳性对照,对不同剂量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 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粒径为(160.6±1.0)nm,PDI为0.082±0.023,Zeta电位为(-28.10±1.14)mV,透射电镜下呈球状。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在5%的葡萄糖、血浆中稳定,无溶血现象;在体外可持续缓慢释放。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与番荔素原料药相比,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显著增加。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iv给药14 d后,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0.4 mg/mL组对黑色素瘤肺部转移抑制率可达到91.6%,S-100蛋白的表达也较模型组明显下调。结论 香菇多糖可作为稳定剂制备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对黑色素瘤肺转移癌初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平扫期(NP)模型、动脉期(AP)模型、静脉期(AP)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模型的效能的评价标准为AUC、敏感度及特异性。  结果  两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CT征象中,两组间病灶直径(P=0.001)及甲状腺包膜侵犯(P=0.02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NP模型、AP模型、VP模型及NP+AP+VP模型这4个组学模型中NP+AP+VP模型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最佳。比较临床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融合模型表现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最高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论  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均最好,有望对术前评估PTC患者CLNM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高分辨MRI (HR-MRI)对于直肠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60例,收集其术前HR-MRI检查影像资料以及术中样本病理检测结果,对比HR-MRI检测、手术病理检测结果。  结果  60例直肠癌手术病理检测显示,T1~2期、T3期、T4期肿瘤患者分别有患者20例、32例、8例,术前HR-MRI检测结果为17例、38例、5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012,P=0.914)。HR-MRI诊断T1~2期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5.00%、100.00%,检测T3期肿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3.75%、71.43%,T4期分别为62.50%、96.15%,3种分期的敏感度、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χ2=0.302、P=0.289;敏感度:χ2=0.408、P=0.378)。病理检测显示,60例直肠癌患者病理、HR-MRI检测同时存在的淋巴结有289枚,病理检测有129枚淋巴结呈转移阳性,占比44.64%,转移阴性160枚(55.36%)。HRMRI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113枚(39.10%)、淋巴结转移阴性176枚(60.90%),HR-MRI诊断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特异性/敏感度为72.87%、88.13%,诊断符合率为81.31%。  结论  HR-MRI可精确诊断评估直肠癌术前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手术病理检测结果相似,可为临床制定直肠癌手术方式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背景:肺是原发性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转移的目标器官之一。尽管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检查肺部转移最广泛的应用方法,但发现早期的肺转移灶仍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如果能在最早的时间点上,经胸部CT扫描而发现肺转移,可能会改变癌症的分期,并且该信息可能会影响临床治疗决策,将使患者受益。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CT扫描是否可以在比当前更早的时间节点上发现肺转移。 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随机选择120例肺转移患者的CT检查影像及临床病史资料,并回顾性分析扫描结果。这120例患者患有原发性肺癌、食道癌、肠癌及肝癌。经过后来CT扫描证实有肺部转移的患者均进行了多次胸部CT检查(包括术前胸部CT)。检查早期的CT扫描以确定是否在相同位置的肺转移灶已被诊断或漏诊。根据原发癌的类型和邻近血管的分类对肺转移的漏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漏诊的肺转移病例为42/120(35%),其中单发转移为21例,多发转移为21例。遗漏转移的地方,在肺段区域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 <0.01)。临近血管、胸膜或叶间裂似乎是漏诊肺转移的重要因素(P <0.01)。 结论:在CT扫描中出现的早期肺转移有相当一部分被放射科医生漏诊。通过培训改进以及技术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检测),CT扫描可以在更早的时间节点上诊断出肺转移,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对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开腹脾门淋巴结清扫,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术后7 d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总手术时间、肿瘤大小、No.10淋巴结清扫时间。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总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出血量、清扫No.10淋巴结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胃管拔出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对照组失访1例,研究组失访2例,随访率为96.51%,研究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2.35个月(95%CI:12.39~28.41)、21.73个月(95%CI:9.25~24.52),两组无进展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近期效果良好,安全可行,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转移瘤指所有主要累及椎管内结构的继发性肿瘤,其常见原发肿瘤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等。为了预后分析和手术干预决策的选择,根据累及椎管内结构的位置,一般将“椎管内”转移瘤进一步细分“椎管内硬膜外”(简称“硬膜外”)、“髓外硬膜内”(简称“硬膜内”)、“脊髓髓内”亚类。椎管内转移瘤发病率较脑转移瘤低,相应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证据少,本文基于国内椎管内转移瘤诊疗经验,结合国际同行研究成果,整理成中国椎管内转移瘤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椎管内转移瘤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介绍了德国胃癌腹膜转移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和治疗经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和(或)胃切除术可以在有潜在治愈性的情况下实施,但仅能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并根据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临床决策开展。目前,德国正在进行有关CRS+HIPE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高质量临床试验,也进行着有关胃癌切除术后辅助HIPEC治疗的临床试验。德国发明的加压腹腔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技术联合系统性化疗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处理及预防腹水等并发症,期待有更多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对于胃癌腹膜转移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情缓解率(ORR)为50.00%,疾病控制率(DCR)为93.75%,对照组患者ORR为37.50%,DCR为62.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随访发现,两组患者1年内生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2年和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美国NCI制定的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评价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依照WHO标准将不良反应分为0~Ⅳ级,两组患者腹泻、手足综合征、周围神经毒性、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而且安全性好,不增加不良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