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485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504篇
预防医学   217篇
药学   332篇
  1篇
中国医学   15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目的:了解本地区120例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以便针对性指导用药。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20例泌尿道感染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71.67%,革兰阳性球菌占25.83%,真菌占2.50%;居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46.67%、克雷伯菌7.50%、葡萄球菌10.00%。革兰阴性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性高。结论:本地区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居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性高。了解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构成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泌尿外科良性前列腺增生行TUR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URP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患者尿标本中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 155例接受TURP患者中,24例患者(15.5%)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路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前列腺大小、术前留置导尿管,曾行泌尿道医疗操作、糖尿病史、电切镜鞘尺寸、手术时间和灌洗液温度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65岁(OR=4.18,95% CI:1.19~14.75,P=0.026)、前列腺>55 g(OR=3.92,95% CI:1.11~13.83,P=0.034)、术前留置导尿管(OR=0.28,95% CI:0.11~0.70,P=0.006)、曾行泌尿道医疗操作(OR=4.70,95% CI:1.85~11.94,P=0.001)、有糖尿病史(OR=2.54,95% CI:1.00~6.48,P=0.050)、电切镜鞘尺寸26F(OR=9.05,95% CI:1.18~69.48,P=0.034)、手术时间>60 min(OR=10.48,95% CI:1.37~80.25,P=0.024)和灌洗液温度<37℃(OR=4.06,95% CI:1.57~10.50,P=0.004)是TURP术后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患者尿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3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78.26%),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达52.17%(12株)。结论 TURP术后尿路感染与手术时间、电切镜鞘尺寸、曾有泌尿道医疗操作、前列腺大小等相关,感染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有效避免高危因素及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助于预防TURP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表现为鼻出血、皮下出血、恶心呕吐、腹痛、血尿、消化道出血、下肢肌肉出血等症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误诊为鼻出血2例次,糜烂性胃炎出血、结肠炎、泌尿系结石、泌尿道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各1例次,凝血功能障碍4例次,误诊时间2 d~3周,平均(8.7±7.7)d。血液标本检出毒物分别为溴敌隆、溴鼠灵各3例,溴敌隆合并溴鼠灵1例,且有不同部位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均确诊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其中2例予维生素K_1、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联合治疗,5例仅给予维生素K_1治疗,治疗后好转出院。3例随访1~2个月,凝血功能持续正常;1例出院2周后自行停用维生素K_1,再次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伴消化道出血入院,经治疗后痊愈出院;3例失访。结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加强病史询问及查体、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是避免误诊误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阿莫西林系英国葛兰素制药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并于70年代上市的一只半合成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由于此药抗菌谱较广,可用于治疗多种常见感染性疾病(如社区获得性肫炎、儿童中耳炎、肠道感染症、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化脓性牙龈炎和泌尿道感染等等)。近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虽然阿莫西林已有40多年的上市历史,但至今仍为国际上最受欢迎的抗生素产品。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医生开出的阿莫西林处方数量位居各抗生素产品之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对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28例重症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1063例)。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28例重症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65例,发生率为5.76%(65/1128)。65例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7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3.04%(34/79);其次为真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25.32%(20/79)和24.05%(19/79)。两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时间及24 h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及合并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0.443,95%CI:0.228~0.860)、侵入性操作(OR=1.613,95%CI:1.163~2.104)、留置导尿管时间(OR=2.719,95%CI:2.314~4.106)、24 h尿量(OR=4.362,95%CI:1.974~10.915)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时间等。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等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日渐增多.为调查本地区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常见病原体的感染状况,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2 136例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的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隐血试验的方法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血试验阳性可作为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的一项指标,临床上常用邓甲苯胺法作隐血试验,此化学方法简便,但干扰因素多,灵敏度及特异性较差。但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酶标或金标单克隆抗体法检测隐血也相继应用于临床,此方法不受饮食习惯的影响,且简便快速,灵敏度及特异性高,就此我们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剂:邻甲苯胺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配制试剂;单克隆抗体法为北京万华公司提供的“速而准”牌粪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试剂盒。1.2方法:(l)用上述两种试剂分别对6种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对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常规分离培养细菌,用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和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药敏试验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MIC,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标本中分离获得了131株病原菌,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左氧氟沙星对常见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0.06—64mg/L之间,总的抑菌率为90.1%。结论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对呼吸道和泌尿道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较高,可以作为治疗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UF-1000i automated urine formed elements analyzer in the diagno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Methods 150 urine specimen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UF-1000i in parallel with detection of leukocyte, yeast-like fungus, and bacteria. These detection results were collected for evalua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scatter grams were recorded. At the same time, these samples were cultured for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which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F-1000i. The clinical diagnose criteria of the UTI was performed as golden standard. As compare with results obtained with UF-1000i,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UF-1000i for diagno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were evaluated, and the consistency were analyzed among scatter grams, bacterial culture and final diagnosis.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from 146 specimen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UF-1000i was 32. 9% (48/146), the positive rate of urine culture is 28. 8% (42/14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und (χ2 = 1.79 ,P = 0. 18 )and Kappa test showed a considerable consistency (K = 0. 775 6). The UF-1000i detection results showed the sensitivity 76. 0% ( 38/50 ), specificity 89. 6% ( 86/96 ),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79. 2% ( 38/48 )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87. 8% ( 86/98 ),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coccus and bacilli obtained from the UF-1000i testing was basic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bacterial culture. Conclusion The "UTI-information" of UF-1000i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iagno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