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4篇
  免费   28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96篇
口腔科学   53篇
临床医学   258篇
内科学   31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658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246篇
  2篇
中国医学   290篇
肿瘤学   4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取第3代,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体外诱导14 d,进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电镜鉴定,用4组不同组合的药物进行干预:低分子肝素组:在细胞中加入20 mg/L的低分子肝素;Galectin-3组:在细胞中加入5 mg/L的Galectin-3;联合组:在细胞中加入20 mg/L的低分子肝素和5 mg/L的Galectin-3;对照组:在细胞中加入等量PBS缓冲液.使用EdU掺入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周期,使用划痕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探究在不同条件下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Galectin-3组、联合组、对照组的吸光度(OD490)值分别为(0.285±0.018)、(0.297±0.041)、(0.351±0.016)、(0.233±0.005),这表明联合组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最为显著(P<0.05);培养24 h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率分别为(42.02±7.62)、(45.82±3.96)、(68.53±11.22)、(34.21±3.99),这表明联合组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率最大(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Galectin-3可以显著提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icroRNA-106b(miR-106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活力、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3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iR-106b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中转染miR-106b类似物或miR-106b抑制物,采用MTT、BrdU-ELISA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增殖及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Rb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miR-106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1).miR-106b表达与视神经浸润有关(P<0.05).miR-106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Y79及HXO-Rb44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ACBRI-181中的表达水平(P<0.01).miR-106b抑制物明显降低HXO-Rb44细胞中miR-106b的表达水平(P<0.01),并导致细胞活力降低(P<0.01)、增殖能力下降(P<0.01)及凋亡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miR-106b类似物明显增加Y79细胞中miR-106b的表达水平(P<0.01),并导致细胞活力增强(P<0.01)、增殖能力增强(P<0.01)及凋亡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同时,降低HXO-Rb44细胞中miR-106b水平显著增高细胞内Rb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Y79细胞中miR-106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内Rb1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miR-106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miR-106b可增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活力、增殖能力,减少细胞凋亡,并可降低细胞内Rb1蛋白表达.miR-106b可能在视网膜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细胞自噬是细胞内一种保守的降解代谢途径,是宿主防御细菌感染的关键步骤。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作为一种牙周致病菌,能够利用其引发的细胞自噬实现其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和增殖,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本文就P. gingivalis内化并调控各种宿主细胞发生自噬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从而深入探讨P. gingivalis的致病作用,并拓展P. gingivalis与全身疾病关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现成为心血管疾病中最主要同时也是危害性最大的疾病.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冠心病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阶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快开通梗死相关的冠脉,尽快恢复心肌组织再灌注.但冠状动脉大血管的再通,并不等于心肌组织有效的再灌注.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实现心肌再灌注的前提.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后仍有部分心肌组织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灌注,这种现象与冠心病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与冠心病之间的危险关系,完善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与冠心病的作用机理,探索如何通过干预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治疗及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为临床冠心病的防治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microRNA (miRNA )的差异表达,预测其靶基因。方法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后,提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的 miRNA ,微阵列芯片检测表达谱的变化,对有显著差异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通过TargetScan、Miranda、PITA 、RNAhybrid和microTar五个数据库预测靶基因。结果筛选、验证出四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miR‐29b‐3p和miR‐5096为显著上调,miR‐143‐3p和 miR‐145‐5p为显著下调。预测到 OCT4、SOX2、KLF4、TGFB2、IGF1、TAF11、TMEM169、UHRF1和OSBPL6等相关靶基因。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存在显著差异性表达的miRNA ,提示这些miRNA在其分化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过程中碘离子(I-)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EK1)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关系,探讨高碘促VEC增殖效应的作用通路。方法 1将体外培养的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碘离子浓度的实验组。2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碘离子浓度培养环境中MEK1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1在300μg/L碘离子浓度组,MEK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组(P<0.05)。2 500μg/L、1 000μg/L碘离子浓度可促进MEK1(Ser298位点)磷酸化水平上调(P<0.05)。3各实验组MEK1(Thr286位点)磷酸化水平下调(P<0.05)。结论碘促VEC增殖可能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g感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建立Pg感染HUVEC细胞株EA.hy926的体外模型,虎红染色法观察Pg381和Pg33277菌株感染HUVEC 6 h和24 h后,HUVEC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黏附量的变化。结果:培养6 h时Pg381感染组的THP-1细胞黏附量相对值为0.210±0.025,高于Pg33277感染组(0.078±0.024,P<0.05)和空白对照组(0.062±0.022,P<0.05),Pg33277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无差异。24 h时3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Pg381感染HUVEC后能显著促进其与单核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尚缺少对血管瘤的有效治疗,其原因在于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仍不清楚。 目的:回顾分析近年来有关血管瘤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特点及发病机制的文献,认识目前有关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药物治疗的研发提供线索。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有关血管瘤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特点及流行病学数据的研究,检索主题词分别为“hemangioma,capil ary,classification,epidemiology,etiology,embryology;cytology,physiopathology,pathology,immunology,genetics,drug therapy,therapy”。 结果与结论: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目前对血管瘤还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对血管瘤发病机制尚未提出完善的学说,各学说研究对象多为某一单一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明确。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在于缺少完善的动物研究模型,而现有血管瘤裸鼠研究模型存在一定限制,积极研发新的动物研究模型是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血管内皮细胞(VEC)G1-S检查点的作用。方法:将大鼠VSMC与VEC进行原代培养,50nmol/L紫杉醇干预72h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同VEC相比,紫杉醇干预的VSMC中Brdu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紫杉醇干预的VSMC中cyclinD1、P27表达高于VEC,P21表达较低(均P〈0.05)。结论:紫杉醇干预的VSMC同VEC相比,在增殖率与细胞周期调节因子表达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紫杉醇对VSMCG1-S检查点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脂多糖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其机制探讨。方法在体外建立脂多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添加不同浓度的褪黑素(低剂量组100μmol/L,高剂量组500μmol/L),采用MTT法观察褪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色素C的释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浓度;用划痕修复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功能。结果脂多糖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减少约50%,凋亡细胞百分比增加35.7%,细胞色素c大量释放到细胞质中,细胞裂解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下降约50%,且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受损。加入褪黑素后,可明显减轻脂多糖对细胞的损伤作用,恢复细胞存活率至70%-80%,减少细胞凋亡率至15.1%-20.6%,保护细胞的迁移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的效果明显好于低剂量组,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可保护和修复脂多糖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损伤以及保护迁移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