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5篇 |
完全免费 | 132篇 |
专业分类
特种医学 | 2177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116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264篇 |
2010年 | 255篇 |
2009年 | 210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14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重要病理基础,并贯穿其全过程.对IR的检测、干预、调整及消除已经成为当前T2DM治疗机制的研究热点.2004年3月~2005年6月,我院以胃转流(Roux-en-Ygastricbypass,GBP)手术治疗T2DM 42例,术后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显著,通过观察手术前后IR指标的改变,有助于探讨GBP手术治疗T2DM的机制,给今后的临床工作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therford-Becker分级以及踝肱指数。对不同病变类型及不同球囊的技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防治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手术失败。狭窄性病变和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结果不同,χ2分析P<0.01;选用较短的冠脉球囊和长的膝下专用球囊对病变的开通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χ2检验P=0.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血栓形成、导丝穿破血管壁、斑块脱落及管壁夹层等,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PTA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理想选择,术前对患者下肢动脉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控制达标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特点、用药情况及代谢异常组分的控制达标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共349例,其中合并MS者194例,观察19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用药情况以及各代谢异常组分控制达标水平.结果 老年T2DM合并MS者的比例为55.6%,体重指数(BMI)、餐后血糖、血压和甘油三酯(TG)均高于T2DM不合并MS组,HDL-C低于不合并MS组(P<0.05).老年T2DM合并MS的患者中,91.2%应用药物控制血糖,以双胍类、磺脲类、胰岛素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59.3%、48.4%和36.1%;77.3%服用降压药物,以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主,分别为47.3%和46.2%;56.3%服用降脂药物,所占比例他汀类为34.8%,贝特类为71.4%.194例患者中,血糖各项均达标者占18.6%,血压整体达标者占40.9%,血脂四项全部达标者占29.3%.结论 老年T2DM合并MS的比例很高,虽然积极用药控制,但是各代谢异常组分的控制达标率并不理想.对于血糖而言,在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79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6个月有组织的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照组不安排运动。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锻炼前和锻炼6个月后次日安静空腹状态下血液流变学、血糖和血脂指标。结果6个月八段锦锻炼后,实验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及P选择素(Ps)水平较实验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1);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实验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实验前和对照组相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甘油三脂(TG)及胆固醇(TC)显著降低(P<0.01,P<0.05),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八段锦锻炼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可疑下肢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 IP),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以及曲面重建(CPR)。结果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自髂总至足背整个动脉系统病变的准确部位、范围及侧枝血管。90例患者中67例(77%)患者血管呈不同程度粥样硬化表现。其中轻或中度狭窄49例(56.3%),重度狭窄18例(20.7%),7例(8%)完全闭塞患者可见侧枝循环血管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理论为应用研究基础,总结各类糖尿病皮肤溃疡在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和相应处置方法,验证保留肢(趾) 体,复原功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糖尿病皮肤溃疡规范采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治疗后的创面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糖尿病皮肤溃疡的治疗经验,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为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的原位再生修复创造了生理修复的条件,达到了保留肢(趾)体、溃疡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效果.结论 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为糖尿病皮肤溃疡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法,糖尿病的系统治疗具有可靠的疗效以及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血糖变异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糖变异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78例ACS患者,其中有糖尿病史者298例,无糖病史者580例.将所有患者按住院期间血糖变异性(以血糖变异系数CV为指标)和平均血糖水平按照四分位法分为4组,记录所有患者基线资料、住院期间血糖变异性、平均血糖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8例ACS患者,按照血糖变异性以四分位法分为4组,随着血糖变异性增大,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死亡率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01).将有糖尿病史者、无糖尿病史者各自按同样方法分为4组,亦见随血糖变异性增大,住院期间死亡率增加,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按平均血糖水平分组时,结果类似.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基线时各指标、住院期间血糖变异性、住院期间平均血糖水平中有5种因素与死亡呈显著相关,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血糖、血糖CV.结论 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ACS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变异性均与近期预后不良相联系.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ACS患者的血糖监测和对血糖稳定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心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探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心肌损害。方法:152例受试者包括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53例(按病程0~5年,5~10年,10~15年和>15年分为4组);糖耐量异常41例,正常对照组58例,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和组织多普勒心脏功能检查,测量心肌各节段运动速度以评价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对比分析各组间心肌功能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和糖耐量异常组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肌的受损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将"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概念提前。 相似文献
9.
重视介入手段在糖尿病足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中,下肢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此类患者下肢动脉往往缺乏通畅的流出道,传统旁路手术疗效欠佳,而介入手段的优势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日益体现。近年来,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中出现了一些特殊方法、器械,特别是针对腘部以下动脉病变的介入处理以及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