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个山羊群体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山西黎城大青羊、吕梁黑山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黑)、南江黄羊(黄)五个山羊群体的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以用于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达0.8341~0.9026;5个山羊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0.6258-0.8629)均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8594—0.9115),证明5个山羊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广泛的遗传基础,但品种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近交,尤其波尔山羊近交较严重。以Nei氏标准遗传距离为基础的UPGMA和N-J聚类结果表明:吕粱黑山羊与南江黄羊(黑)首先聚为一类,而没和黎城大青羊先聚:国内四个山羊群体与国外品种波尔山羊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颈癌染色体部分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6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对59例宫颈癌和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所有位点的CIN和浸润癌之间的MSI无统计学差异,而D3S1234、D3S1300和D3S1289位点在低级别CIN、高级别CIN和浸润癌三者之间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3p区域的LOH是宫颈癌中的早期事件,而染色体4p区域的LOH在宫颈癌早、晚期均可见到,因此,联合检测多个位点的LOH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排除性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位-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选取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河北任丘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记录家系遗传史.该家系28例成员(12例患者,16例非患者)进入本研究,12例患者接受全身及眼部检查,以排除存在白内障以外的眼部及全身疾患,16例非患者仅接受眼部检查.28例研究对象均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在物理距离上与已知非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18个致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以基因分型的结果为基础,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基因测序对已知候选基因进行排除定位.结果 该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型为板层先天性白内障;与位于1、2、10、11、12、16、17、21、22染色体上的15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均不存在等位基因共享,基因测序排除了微卫星杂合度较低(位于3、13,19号染色体)的基因座.结论 该家系存在新的致病基因,进一步确证了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该家系致病位点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FVB/N品系Mxi1基因敲除(knock out,KO)(Mxi1-/-)小鼠进行遗传背景转换,为研究疾病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种类的基因修饰小鼠.方法 将FVB/N品系杂合子小鼠(Mxi1+/-)与异性C57BL/6品系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Mxi1+/+)杂交,获得杂合子F1代后将其与C57BL/6品系Mxi1+/+小鼠回交,再选择F2杂合子与C57BL/6品系Mxi1+/+小鼠回交,依此再回交8次后,子代互交.利用鼠尾DNA进行基因型鉴定及微卫星DNA(msDNA)检测,组织信使RNA(mRNA)和组织蛋白检测背景转换效率.结果 基因型鉴定为Mxi1-/-的互交子代小鼠msDNA检测结果与WT型C57BL/6小鼠一致,与FVB/N小鼠不同.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任意自交子代纯合子小鼠体内不表达Mxi1的mRNA和蛋白质,成功获得C57BL/6品系Mxi1-/-小鼠.结论 通过杂交-回交的方式成功获得的新品系Mxi1-/-小鼠能稳定地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子代.这一成果为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6.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位于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居肿瘤死亡原因的第3位。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发大肠癌病例高达40余万例,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肠癌在我国发病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2%的国际水平,青年人患大肠癌的比例在不断攀升,且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随着微卫星不稳定概念在肿瘤分子生物学中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微卫星不稳定密切相关,并在其预后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P1启动子区域CA微卫星多态性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31名健康中国人的血液样品,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基因扫描分析,测定人IGF-Ⅰ基因P1启动子区域CA微卫星多态性并计算其频率分布.通过PCR方法扩增含有不同长度CA微卫星的P1启动子单体型片段,插入至缺少启动子的pGL4.10质粒载体上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上游.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法测定含不同长度CA微卫星的P1启动子单体型的活力,比较CA微卫星多态性对P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 共发现9种CA微卫星多态性,分别为13CA、16CA、17CA、18CA、19CA、20CA、21CA、22CA和23CA,其中分布频率大于5%的有17CA、18CA、19CA、20CA和21CA多态性,分布频率最高的为19CA多态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P1启动子单体型之间存在活力差异,其中16CA启动子单体型的活力最高,21CA启动子单体型的活力最低.结论 人IGF-Ⅰ基因P1启动子区域CA微卫星多态性能够影响P1启动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微卫星DNA标记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对C57BL/6J近交系小鼠腹腔注射乙基亚硝基脲(ENU)溶液后,分析其外观和精子畸形状况,应用41个在不同品系小鼠间表现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通过STR扫描技术检测ENU诱变后不同组织的微卫星多态性。结果个别ENU诱变小鼠背部出现白斑;精子畸形率在80%左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有4个微卫星位点在不同组织表现出多态性。结论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可检测到基因突变,初步建立了微卫星DNA检测ENU致C57BL/6J小鼠基因突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多个STR多态性位点单体型分析对肝豆状核变性携带者进行筛查及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对6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进行D13S296、D13S301和D13S316三个位点连锁分析。结果在6个WD家系中共检出患儿2例,携带者3例,正常个体1例。结果均经出生后或引产后脐带血验证,与产前诊断完全相符。结论联合应用多个遗传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分析,方法简便、灵活、可靠.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