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31篇 |
免费 | 63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947篇 |
基础医学 | 24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05篇 |
内科学 | 102篇 |
皮肤病学 | 62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60篇 |
外科学 | 265篇 |
综合类 | 2885篇 |
预防医学 | 1193篇 |
药学 | 1403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1543篇 |
肿瘤学 | 3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166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230篇 |
2019年 | 230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334篇 |
2016年 | 354篇 |
2015年 | 390篇 |
2014年 | 721篇 |
2013年 | 772篇 |
2012年 | 812篇 |
2011年 | 884篇 |
2010年 | 897篇 |
2009年 | 738篇 |
2008年 | 807篇 |
2007年 | 538篇 |
2006年 | 420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118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纳入301例因腹腔镜手术住院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EMS组患者与非EMS组患者月经、疼痛症状、孕产史、既往病史、日常生活和工作等情况,对EMS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EMS与非EMS患者在月经行经时间、月经量、月经周期、痛经、经期排便痛、不孕史、卵巢囊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初潮年龄、月经规律性、性交痛、平时盆腔痛、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流产次数、异位妊娠次数、剧烈运动史、吸烟史以及饮酒史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经量多、痛经、卵巢囊肿病史与EMS发病呈正相关,月经周期延长与EMS发病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EMS危险因素包括月经量多、痛经、卵巢囊肿病史、月经周期缩短,临床医疗工作者遇到以上症状的患者。应注意排除EMS。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移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内移症的确诊率也越来越高。育龄期是内移症的高发年龄,76%在25—45岁之间,25%~35%不孕症患者与此病有关川。近30年来丹那唑等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其疗效肯定,但存在一定的副反应,且价格昂贵。本文对复方醋酸棉酚片(以下简称棉酚片)与丹那唑治疗内移症的疗效及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旨在探讨前者治疗内移症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达那唑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异位组织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选择40只成功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裸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沙利度胺组、达那唑组及联合用药纽,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沙利度胺30 mg/(kg·d)、达那唑1.0 mg/(kg·d)、沙利度胺30 mg/(kg·d)联合达那唑1.0 mg/(kg·d)腹腔注射,给药4周后处死,通过Ⅷ因子标记异位子宫内膜血管,检测异位内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测定异位内膜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达那唑组、沙利度胺组和联合用药组的MVD依次降低(P<0.05),分别为(21.3±1.5)个、(16±3.4)个、(12.2±1.1)个和(6.8±1.1)个.对照组、达那唑组、沙利度胺组和联合用药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也依次降低(P<0.05).结论 沙利度胺和达那唑可抑制裸鼠异位内膜的MVD以及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生成,两者合用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FUT4和LeY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6月辽宁省大连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妇产科经腹腔镜手术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70例患者,将患者分为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每组各35例。同时选择同期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单纯子宫肌瘤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三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FUT4和LeY的表达情况,并对其变化的意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患者的FUT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FUT4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内膜组(P〈0.05);2与对照组比较,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患者的LeY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LeY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FUT4在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FUT4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内膜组(P〈0.05)。结论 FUT4和LeY不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胚胎黏附、植入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而FUT4是LeY合成的关键酶,当其表达量高于某一临界值时,会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胚胎的正常着床,从而进一步导致不孕。 相似文献
6.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育龄妇女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使用中医治疗逐渐普遍且广为患者接受,然而临床上却缺乏充足的实证与治疗共识,此研究目的为归纳子宫内膜异位症之中医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溯研究台湾长庚医院北院区2002年一2011年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中医处方治则及用药。结果:所有中药处方中,最常使用的方剂种类为补益剂(28.45%),其次为理血剂(28.32%)、清热剂(20.39%)。最常用的单方及单味药则分别是桂枝茯苓丸(20.67%)和香附(5.28%)。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病机为虚、瘀、热,因而相应治则以补益、理血及清热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血清、腹腔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和意义. 方法 收集本院133例腹腔镜检查者的血清和腹腔液,采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EM患者(n=71,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n=62)的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Ang-2和IL-1β的浓度.方差分析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轻度(31例)与重度(40例)EM患者之间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Ang-2和IL-1β的表达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因子的检测效果. 结果 ①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Ang-2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液IL-1β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血清中IL-1β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重度患者血清Ang-2和腹腔液中VEGF显著高于轻度患者,Ang-2的检测效果最好. 结论 VEGF、Ang-2和IL-1β在EM血清和腹腔液中高表达,提示三因子异常表达与EM的发生、发展有关,该研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探究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不同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50例)、孕三烯酮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在其基础上米非司酮组给予米非司酮药物,孕三烯酮组给予孕三烯酮药物。比较三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9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两组复发率分别为8.0%、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副反应发生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孕三烯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应用药物治疗,能降低术后的复发率,提高总有效率,其中米非司酮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疼痛的发病机制未明,现代医学在其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情、不同体质进行辨证用药,调整整个机体的内分泌失衡状态,达到减轻或解除患者症状的目的.中药具有抗菌消炎、缓解疼痛、抑制血管形成及改善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能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发挥作用,远期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并可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青蒿琥酯低剂量(10mg/kg·d)组、中剂量(50mg/kg·d)组和高剂量(100mg/kg·d)组,采用灌胃法连续给药15d,观察青蒿琥酯干预前后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用药组大鼠外周血VEGF、MMP-9的表达及不同药物剂量对两者在大鼠血清中表达的影响。结果:(1)各给药组的种植物体积较用药前缩小,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2)各用药组大鼠血清中VEGF、MMP-9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随着剂量的增加,各组种植物体积、VEGF和MMP-9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结论:青蒿琥酯具有调节VEGF及MMP-9作用,抑制异位病灶血管生成及侵袭,从而起到抑制异位病灶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