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50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亮  刘鉴  闫曙光  范玉霞 《河北中医》2020,42(4):528-532
目的观察清肺利咽汤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炎症因子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清肺利咽汤。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6水平变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 7%(58/60),对照组总有效率81. 7%(49/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IL-4、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 05)。2组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CD8~+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CD8~+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 05)。治疗组咳嗽、发热及扁桃体红肿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0. 05)。结论清肺利咽汤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因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失调等,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气滞、血瘀、痰浊及癌毒内生,日久积聚于胃脘而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精微不能濡养,浊液不能排出,影响体内正常气机升降。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的条达,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则影响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关系在胃癌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行,则气凝血滞,痰浊内停,甚则癌毒内生,发为癌瘤。故在临床治疗中注重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3.
肺肠合治法来源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肺和大肠在经脉上相互络属,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肺肠合治法契合了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中西医理论基础,且血管活性肠肽、肠道菌群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等从分子层面也论证了其相关性。治疗当从肺肠合治出发,采用清热利湿、宣肺通腑,温中涩肠、补肺疏肝,调肺畅中、行瘀解毒等方法,畅肺肠之气,补肺肠之虚。  相似文献   
4.
5.
何伟  张亚密  胡勇  佟雅婧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53-1556
肿瘤属新生血管依赖性疾病,肿瘤微环境中不完整新生血管,具有升高肿瘤间质液压,加快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速度,加重肿瘤细胞恶化程度,抑制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等多重损害作用。肿瘤微环境新生血管生成及增殖,形态结构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络病学说中的病络过程十分相似,即“络虚”引起“毒损络脉”,络脉生长亢进无度;“结络”“盛络”“横络”“络弛”等病络改变,使新生血管形态结构异常;“络破”引起新生血管功能失常,导致血管高通透性和淋巴管液体滞留。文章通过探讨肿瘤微环境新生血管的中医病络机制,对于明确中药干预肿瘤新生血管的药效方向及机制,提高活血化瘀中药抑制血管生成疗效,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中医名家对原发性痛经中医药诊疗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寒湿凝滞是主要外因,肝肾心脾失调是主要内因,气滞血瘀是病机核心;分清虚、实、寒、热等属性,详辨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等;同时基于治未病理论、体质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在痛经的病机、预防及治疗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诊疗理论,如体质发病论、治未病论、阴阳转化调周论、调心止痛论、温通化气论、多元治疗论,对辨治原发性痛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及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的四诊信息分析,总结冠心病热证临床表征,为构建临床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提供基础。方法 检索1980-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中的临床表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纳入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研究文献40条,主要症状为胸痛(85.00%)、胸闷(80.00%)、烦躁(60.00%)、口干(55.00%)、心悸(55.00%)、口苦(45.00%)、大便秘结(45.00%)、气短(40.00%);主要舌象为红舌(45.00%)、紫舌(35.00%)、舌生瘀斑(32.50%)为主;舌苔以黄苔(67.50%)、腻苔(42.50%)为主,脉象以数脉(47.50%)、滑脉(45.00%)、弦脉(30.00%)为主。结论 冠心病热证临床症状以胸痛、胸闷、烦躁、口干、心悸、口苦、大便秘结、气短为主;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主;脉象以数脉、滑脉为主,可作为构建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