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海泰电子病历联合红外热像仪预警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自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我科收治再植手术患者共157例, 对照组80例, 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77例, 术后使用红外热像仪及海泰电子病历各模块(包括专科评估记录单、赋分电子血运单、路径化管理与血管危象危急值报告)预警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比较二组患者预防血管危象措施落实率(危象预防率)、早期危象检出率及断指成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危象预防率96.1%、早期危象检出率25.9%、再植组织成活率94.8%, 高于对照组危象预防率73.8%、早期危象检出率12.5%、再植组织成活率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泰电子病历联合红外热像仪提升了护理人员对血管危象的防控能力, 利于提高断指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和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对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31例四肢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穿支动脉定位,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16~59(35.3±1.5)岁;病程2~4(1.8±0.6)周。根据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数据及热成像图参数观察穿支数量、皮肤穿支点位置、穿支点活力以指导皮瓣设计,将检测结果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动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术中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共发现设定范围内穿支动脉52支,术中证实穿支动脉38支,准确率为73.1%;术中红外线热成像仪共发现设定范围内穿支动脉38支,术中证实穿支动脉35支,准确率为9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发现最具活力穿支点通过术中证实,准确率为80.6%;红外线热成像仪发现的最具活力穿支点通过术中证实,准确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例皮瓣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31例获得随访,时间6~18(10.7±1.2)个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色泽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肢体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穿支动脉定位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中国武汉出现.我院在2020年1月下旬,为1例接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断指患者实行再植手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期性机械牵张应力作用下,人软骨细胞中新型机械激活离子通道压力蛋白(Piezo1)与细胞骨架的关系。 方法体外培养骨关节炎病人软骨细胞,然后利用多通道细胞牵张应力加载系统处理细胞,根据预实验结果分成无牵张应力组(空白组),2 h牵张应力组,12 h牵张应力组,24 h牵张应力组,48 h牵张应力组和相应的抑制剂浓度为0.275 mmol/L的蜘蛛毒液肽(GsMTx4)组以及浓度为0.573 mmol/L细胞松弛素D组。免疫组化鉴定软骨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不同力学条件刺激下各组细胞的Piezo1的表达量。以及细胞松弛素D作用下Piezo1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定位人软骨细胞Piezo1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细胞骨架以及Piezo1蛋白共染相关性。RT-q PCR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 结果RT-q PCR检测结果显示,2 h牵张应力组比空白组Piezo1的表达量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牵张应力组比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F=9.785,P<0.05)。24 h牵张应力组表达量最多,48 h牵张应力组表达量有所降低。经GsMTx4处理后的各组Piezo1的表达量均出现明显降低(F=13.907,P<0.001)。在牵张应力作用下,2 h牵张应力组至24 h牵张应力组细胞骨架呈渐进性增粗、浓集现象,但是48 h牵张应力组软骨细胞却出现了细胞骨架的松散与降解。相应的RT-qPCR结果显示Piezo1 mRNA表达量与细胞骨架的浓集与松散情况具有相同的趋势。GsMTx4处理后的各加力组表达均下降。 结论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的开放和关闭是与细胞骨架微丝F-actin肌动蛋白密切相关,由细胞骨架F-actin形变激活Piezo1蛋白通道,并与力学加载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前创伤和肿瘤引起的皮瓣移植手术开展明显增多,术前定位对手术成功率尤为关键,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供体进行双下肢3DFLASH序列CE-MRA检查,数据采集后使用层块最大强度投影(TS-MIP)进行图像重组,观察和评价与供体皮瓣相关的旋股外侧动脉的起始、分支类型、穿支血管分布情况和覆盖范围等。结果:所查患者旋股外侧动脉获得良好显示,其中Ⅰ型101侧(101/136,74.3%)、Ⅱ型20侧(20/136,14.7%)、Ⅲ型3侧(3/136,2.2%)和Ⅳ型12侧(12/136,8.8%);94侧(94/136,69.1%)旋股外侧动脉显示了3级分支。CE-MRA图清晰显示了粗大穿支血管的起始及在皮下和肌肉间的走行,TS-MIP显示细节最好。结论:3DCE-MRA结合TS-MIP可准确、直观地显示供体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及其分布的三维立体信息,有效指导皮瓣的设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