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舒筋通络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观察组用针刀配合舒筋通络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舒筋通络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活络丸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或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腰腿疼患者随机分为小活络丸组、双氯芬酸钠组和小活络丸联合双氯芬酸钠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小活络丸(一次2丸,一日2次),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一次0.1g,一日1次)以及小活络丸(一次2丸,一日2次)联合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一次0.1g,一日1次)治疗。3组患者均10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小活络丸联合双氯芬酸钠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小活络丸组的82.5%和双氯芬酸钠组的85.0%(P0.05)。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小活络丸联合双氯芬酸钠组评分为2.26±0.78分,也明显优于小活络丸组和双氯芬酸钠组(5.23±1.16分、4.82±1.49分,P0.05)。结论:小活络丸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或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和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跟痛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9例。观察组行体外冲击波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小针刀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跟痛症Maryland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arylan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0天,两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疗法和小针刀对跟痛症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两者相比体外冲击疗效优于小针刀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肩袖钙化型肌腱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活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62例肩袖钙化型肌腱炎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将入选患者随机均分后,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同时联合针灸治疗,治疗后3个月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同时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肩功能状况及疼痛程度;治疗后6个月,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时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观察组临床疗效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CLA、CMS、ASES、VAS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钙化灶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活动功能恢复时间及水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肩袖钙化型肌腱炎疗效理想,治疗后恢复快,肩部活动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5.
6.
临床上,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不多见.糖尿病和甲亢同属内分泌代谢疾病[1],两种疾病均可导致代谢紊乱,且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之处;而甲亢疾病本身可引起继发性血糖增高[2],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往往只诊断为单一的甲亢或者糖尿病,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本文就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在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疼痛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人设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受试者肱骨外上髁后外侧、桡骨颈外缘、肱桡关节间隙与肱骨小头等测温点进行温度测定,并与传统触诊疼痛定位法进行对比结果触诊疼痛定位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78例患者中肱骨外上髁后外侧疼痛者64例(82.05%)、桡骨颈外缘疼痛者59例(75.64%)、肱桡关节间隙疼痛者43例(55.13%)、肱骨小头疼痛者47例(60.26%),除1例患者触诊疼痛定位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桡骨颈外缘及肱桡关节间隙两处痛点,而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显示仅桡骨颈外缘温度降低外,其余患者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均与触诊疼痛定位检查结果一致,考虑为该患者疼痛描述不准所致观察组患者患侧肱骨外上髁后外侧、桡骨颈外缘、肱桡关节间隙与肱骨小头测温点温度均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热成像在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定位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种基于毫针的常用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平行对号法分为毫针组、温针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患者毫针、温针以及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对三组患者NPQ疼痛评分、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三组患者头痛、眩晕改善时间。结果:PPQ评分改善情况为电针组温针组毫针组(P0.05);温针组、电针组治疗总有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毫针组(P0.05);电针组头痛、眩晕缓解时间小于温针组与毫针组(P0.05),温针组头痛、眩晕缓解时间小于毫针组(P0.05)。结论:电针、温针以及毫针治疗颈椎病均具有良好效果,电针、温针治疗颈椎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临床解剖学特点、病理生物力学改变。方法对25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临床外固定(石膏、小夹板固定及骨牵引)不当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伤的主要原因,腓骨小头处骨折是造成该神经损伤的直接因素;肌腓骨上管的解剖学特点是其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腓总神经损伤的程度与受压的力量及时间有关。结论及时调整外固定或手术减压,解除腓总神经压迫,避免腓总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加压滑动髋钉板(DHS)系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系统对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术后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35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分别应用DHS和PFNA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12~24个月。结果DHS内固定组手术15例,主钉退出2例;PFNA内固定手术20例,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但PFNA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DHS组。结论对于老年性股骨转子问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在手术切口创伤、手术时间、手术器械的操作、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DHS内固定,且微创小切口、固定牢靠、功能锻炼时间提前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