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8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08篇
外科学   1088篇
综合类   167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
动物外科学是通过动物实验培养医学生无菌观念及外科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也是联系基础到临床、外科理论到手术操作的一门桥梁课程。本文立足于动物外科教学的现状,结合医学生培养目标,就动物外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相关分析,并剖析成因,同时给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促进动物外科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431-1434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成人髋关节重建中最常见的手术。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痛苦,恢复关节运动功能,维持髋关节稳定。术后效果与外科手术技术、生物材料和假体设计等多方面因素有关[1]。人工假体按材料分为金属对聚乙烯、陶瓷对聚乙烯、陶瓷对陶瓷和金属对金属几种[2]。相比于其他材料,陶瓷对陶瓷假体在临床效果、使用寿命等方面上有着明显的优势[3],其硬度高、抗磨损力强、磨损产物少、润滑性好,有着更好的活动性能和生物惰性,但因陶瓷的脆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常导致椎体脱位、关节突骨折脱位及绞索,脱位的椎体和骨折块以及破裂的椎间盘对颈脊髓压迫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怎样的手术方式能最有效解除颈脊髓压迫并获得坚固固定,一直是临床医师探索的目标。本研究收集10年来4所医院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资料,筛选80例行单纯一期前路撬拨复位下颈椎骨折脱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方式、适应证、疗效及优势。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15-1018
下腰痛是骨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疗效常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在慢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在下腰痛的发病过程中有所表达并具有调控疼痛的作用,抑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起到治疗作用。本综述总结了神经生长因子生物活性及其在下腰痛中的作用机制,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在调控下腰痛疼痛中起重要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可以为下腰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3.7年),诊断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1.5~19.4年(8.9±2.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颈部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20例,E级22例;JOA评分4~14分(8.7±1.8分),VAS 4~10分(7.4±1.5分)。寰椎前向脱位44例,其中寰齿前间距(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10mm者8例;寰椎后向脱位9例;寰椎前后向脱位4例。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10例合并枕颈部其他畸形。13例枕寰关节先天性融合及骨性融合无枕寰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44例有枕寰关节活动度的患者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16例寰枢椎脱位牵引不能复位的患者先行前路经下颌下寰枢椎关节松解术再一期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B组),28例寰枢椎脱位牵引能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18.2±13.5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190.5±42.8ml);B组手术时间180~240min(221.4±20.3min),术中出血量100~260ml(157.3±36.1ml);C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09.4±12.1min),术中出血量100~200ml(124.1±32.7ml)。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AADI为2~3mm(2.4±0.4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4个月(34.4±10.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2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C级患者6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9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无变化;JOA评分改善至10~17分(14.6±3.5分),VAS评分降至1~5分(3.6±1.4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植骨块发生自发性部分吸收,随访1年半时植骨块吸收停止并部分融合,未再次行植骨术;其余患者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现象。结论:RA累及上颈椎时会造成寰枢椎脱位导致脊髓受压,依据枕寰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温高湿条件下猪脊髓火器伤模型,观察受伤节段脊髓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6头南方实验用猪构建高温高湿条件下胸腰段脊髓高能火器伤模型,伤时及6 h后取脊髓组织观察其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大体观察符合高能量火器伤损伤特点,伤后镜下均可见脊髓硬脊膜血管扩张,硬膜下淤血明显,灰质中神经元细胞变性等改变,6 h后神经元消失溶解,灰质神经元尼氏体大量发生崩解。结论:采用适龄猪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模型,造模稳定,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旁肌肉群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患者组27例,为首次发生腰腿痛或未经过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22.33±1.64)岁;对照组25人,平均年龄(22.16±1.60)岁,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全部研究对象接受磁共振检查,按Pfirrmann标准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分级,并在T2相上测量椎旁肌群与相应节段椎体间的横截面积比(MVr),脂肪浸润情况。[结果]患者组中的多裂肌群显著小于对照组(P=0.046),而最长肌、腰大肌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组中的脂肪浸润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患者组中,脂肪浸润等级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联系。椎旁肌群的MVr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存在着中等的线性相关联系。[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腰大肌与椎间盘突出程度之间存在着中等联系,其中多裂肌可能更为重要。椎间盘患者组中的腰椎旁肌群有更明显的脂肪浸润,然而脂肪浸润与椎间盘突出之间可能并不存在线性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剂量对不同骨质疏松程度胸腰椎T11~L3生物力学影响,为术前骨水泥注射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胸腰椎T11~L3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建立12个不注射骨水泥的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椎体对照组模型,向椎体L1分别注射1.8、3.6 m L骨水泥,建立24个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骨水泥增强椎体有限元模型。在椎体T11上表面施加500 N垂直载荷和7 N·m力矩并计算分析椎体在垂直、后伸、前屈、侧弯及扭转工况下的应力和位移。结果注射骨水泥后,扭转载荷下椎体应力和位移变化最大。与对照组模型相比,注射1.8 m L骨水泥时,随椎体骨质疏松程度加重,扭转载荷下椎体L1应力从增加55.0%上升到87.7%,位移从减小6.5%上升到32.0%;最大骨质疏松程度的椎体T12和L2扭转应力变化率分别为3.6%和5.7%。注入3.6 m L骨水泥时,随椎体骨质疏松程度加重,扭转载荷下椎体L1应力从增加288.5%上升到313.8%,位移从减小8.9%上升到44.7%;最大骨质疏松程度的椎体T12和L2扭转应力变化率分别为7.3%、7.6%。结论骨质疏松程度的加重和骨水泥注射量的增加会引起椎体应力增加,特别是扭转载荷下椎体应力变化最大。对骨质疏松程度严重的骨折椎体选择小剂量骨水泥以避免较大的应力增加,且应限制病人的扭转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兔静脉血Eendersberg法制备PRP,测定PRP中血小板浓度,将PRP经激活剂激活后制备PRP凝胶生物细胞支架(PRG),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PRG共培养,消化后将BMSCs接种再培养,观察BMSCs活性。结果通过Lendersberg两步离心法顺利制得PRP,血小板浓度与全血相比增加了3.74倍,PRP经过激活后5—10min形成胶冻状PRG,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其具有复杂的立体网状结构,孔隙直径约50—100微米。兔BMSCs在PRG中培养3天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PRG三维结构中,兔BMSCs在纤维素支架上附着良好,培养1周后将兔BMSCs消化分离后再接种培养,兔BMSCs生长良好。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生物细胞支架来源于自体,无免疫源性,本身含丰富的细胞生长因子,同时具有完整的三维结构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一种优良的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