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危害严重。目前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故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对AD的治疗和预防意义重大。多模态MRI为研究A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无创、客观、定量的技术手段。但目前国内各单位MR的品牌、机型、序列、参数、质量控制以及后处理方法均不一致,为多中心、大样本AD影像学研究带来困难。因此,国内主要从事脑成像研究的多家权威机构和专家团队,充分总结了大脑MRI在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方面的经验,共同制定了《阿尔茨海默病脑MRI标准化采集与分析中国脑成像联盟专家共识》,以期为国内多中心/大样本AD研究奠定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的透视时间。方法 对120例首次行TACE术的肝癌患者,按照体位及入路途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左上臂外展,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B组左手置于左侧腹股沟处,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C组经右侧桡动脉途径;D组经右侧股动脉途径。记录手术中插管至腹腔干的透视时间、总的透视时间。比较4组间差异。结果 插管至腹腔干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47.47±36.12) s,B组(53.57±21.32) s,C组(76.03±45.22) s,D组(40.30±28.30) s,差异具统计学(P=0.001)。总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740.20±486.04) s、B组(732.67±409.35) s、C组(784.60±271.54) s、D组(759.94±425.82)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 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在总的透视时间上均无差异,经右侧桡动脉途径插管至腹腔干所需透视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表现特征,并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CTA对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就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最终经手术或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以手术结果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瘘患者23例,非冠状动脉瘘患者7例。分析2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A表现特征,并对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瘘的效能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2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准确诊断20例,漏诊3例,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为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冠状动脉CTA准确诊断22例,漏诊1例为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以手术结果或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6.96%、71.43%、90.90%、62.50%、83.33%;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5.65%、85.71%、95.65%、85.71%、93.33%。超声心动图与CTA这2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别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57、0.911(P均<0.001)。 结论冠状动脉CTA和超声心动图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对冠状动脉瘘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提供有效和可靠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EH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例均以脊柱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其中3例伴周围神经症状。4例行CT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密度/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周围组织侵犯。结果:6例骨EHE中,发生于椎体5例,附件1例。病灶多呈皂泡状(2例)或蜂窝状(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伴硬化边,1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CT平扫呈稍低密度,且密度不均,内伴小点状/斑点状高密度影。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CT/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明显强化,密度/信号不均。椎间盘均未受累,1例伴脊膜尾征。结论:脊柱EHE多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皂泡状或蜂窝状;伴或不伴硬化边;可伴脊膜尾征;骨膜反应、累及椎间盘少见。  相似文献   
5.
萧毅  刘士远 《放射学实践》2018,(10):992-994
【摘要】人工智能(AI)近年来发展迅猛,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有了众多的进展,AI技术确实到了一个能够在医疗上逐步实现应用的阶段,但是也不能过度神话。现在的AI技术在医学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临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确认识、客观对待,才能促进医学影像AI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门控CT为金标准,探讨不同CT重组算法对非门控胸部低剂量CT(LDCT)评估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参与“三大疾病筛查”同时接受门控CT和非门控胸部LDCT扫描的718例患者资料。根据扫描方案的不同分为门控、非门控两组,根据重组方式的不同,将后者依次使用smooth、standard及sharp三种算法进行图像重组,并同时对所有图像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将Agatston评分分为4个标准的评分类别(Agatston评分:0、1~99、100~399、>400)。然后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CACS进行分析,同时利用Kappa检验4组图像获得心血管风险分层的准确性。结果 CACS结果显示门控CT与非门控胸部LDCT之间一致性很好,其中smooth最高(体积ICC=0.932、质量ICC=0.904、Agatston ICC=0.906,P=0.000)。非门控与门控图像间的基于Agatston评分类别一致性也很高,smooth、standard、sharp Kappa值分别为0.757、0.745、0.6...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为评价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肺结节标准测试集,对前期建立的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肺结节深度学习算法模型进行验证,评价该模型的临床效能和限度。方法:基于胸部CT肺结节数据标注与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建立标准测试数据集,对前期建立的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肺结节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及传统CAD系统(Siemens syngo.via VB 3.0 和Philips ISP V8)进行检验,在肺结节检出灵敏度、精准度以及平均每例假阳性个数等多个指标方面进行优效验证。结果:针对测试数据集中的肺结节,Syngo.via工作站检出灵敏度为36%,精准度为69%,平均每例假阳性1.2个;Philips ISP工作站肺结节检出灵敏度为34%,精准度为73%,平均每例假阳性0.9个;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肺结节深度学习算法模型检出灵敏度为90%,精准度为71%,平均每例假阳性2.8个。结论:该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模型相较于传统CAD系统,肺结节检出灵敏度显著提升。由于训练数据集的偏倚等问题,灵敏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通过针对性地补充训练数据集,如增加磨玻璃结节的比重,可进一步提升肺结节检出灵敏度。改进之后的模型有望成为影像医生肺癌筛查工作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工智能的肺结节辅助诊断、辅助检测对于肺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前产品通常采用监督学习,研发与测试过程需要高质量的胸部CT肺结节数据集。目前,此类数据集的构建和质量控制尚未建立具体的技术规范,业内处于探索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的推进,关于数据集通用要求的标准正在起草。为促进产业发展、推进标准化进程,本文以训练集为案例,提出了胸部CT肺结节数据集的构建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标注等环节。同时,本文解释了该类数据集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提供了质量控制思路。本文旨在为数据集制造责任方提供参考路线,保障数据资源的有序供给,促进肺结节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消融功率致兔骨骼肌损伤后肌肉组织弹性的自然恢复情况。方法 4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4只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余40只随机分为2组:30 W组和50 W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引导下用2 450 MHz的微波消融仪(KY-2100型)启动30 W或50 W功率微波热凝右侧股内侧肌肉3 min。分别于消融后1 h、1 d、2 d、7 d、28 d时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计算消融区弹性应变率(SR);并于每个时间点切取30 W和50 W组兔右侧股内侧热凝固化肌肉组织与正常组兔同侧相同区域肌肉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以蓝色为主,消融后7 d可见以蓝色为主的消融区内出现较多绿色,而在消融后28 d时50 W组消融区比30 W组仍有更多蓝色。与正常组比较,消融后1 h、1 d、2 d,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消融后7 d、28 d,两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逐渐降低,但两组在消融后7 d时SR仍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28 d时仅50 W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 W组SR与对照组相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有不同程度组织损伤、碳化、周边肌纤维凝固性坏死。消融后1~2 d消融区中心与边缘交界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50 W组巨噬细胞较30 W组增加更多;消融后7~28 d时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及瘢痕形成,炎症、浊肿等减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1 h时,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纤维含量较少,无明显纤维增生,消融后1~2 d交界处可见不同程度新生胶原纤维,肌间质纤维增生;消融后7~28 d交界处可见明显大量新生胶原纤维并伴随血管壁周边纤维明显增多。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逐渐增生的新生胶原纤维修复损伤区。消融后1 h和1 d时两组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消融后2 d时不仅有Ⅰ型胶原纤维,还开始出现Ⅱ型胶原纤维;消融后7 d和28 d时可见较多Ⅱ型胶原纤维呈网状分布。结论 不同功率微波消融可致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在消融后1~2 d进行性加重,消融后7~28 d呈修复趋势,50 W组修复晚于30 W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组织学的再生纤维化趋势改变较为一致,可动态、无创评估肌肉损伤修复不同时期相应组织的弹性变化,从而间接反映骨骼肌的损伤后修复过程,是常规超声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