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7篇
特种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目的:探讨T1-mapping定量分析技术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价值。方法:将76例异体肾移植术后2~4周的患者及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组分为3组:A组为移植肾功能良好组(n=44);B组为移植肾功能轻中度受损组(n=19);C组为移植肾功能重度受损组(n=13)。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序列和斜矢状面改良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MRI检查,测量肾脏皮髓质的T1值。比较各组内及各组间肾脏皮髓质T1值的差异,分析移植肾皮质、髓质T1值与eGFR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T1值对不同功能移植肾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各组内肾皮质的T1值均明显小于肾髓质(P<0.001)。A、B、C和对照组中肾皮质的T1值分别为(1511.95±111.31)、(1663.22±66.81)、(1719.09±74.47)和(1748.88±62.72)ms,除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髓质的T1值[(2009.65±97.83)ms]大于对照组[(1946.91±51.4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余各组间肾髓质T1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皮质的T1值与eGFR呈负相关(r=-0.45,P<0.01)。肾皮质T1值鉴别移植肾功能良好与移植肾功能受损(包括轻中度与重度受损)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75,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6%及83.1%。结论:T1-mapping定量分析技术对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具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临床上无创监测移植肾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产妇肛提肌大体形态学损伤阴性是否存在肛提肌微观结构的异常改变。方法:前瞻性将经阴道分娩后出现POP且肛提肌大体形态正常的35例产妇(产妇POP组)及年龄、体质指数(BMI)相匹配的经阴道分娩后盆底结构正常的31例产妇(产妇对照组)和未孕未产健康志愿者27例(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受试者均行MR DTI及T2WI检查,以T2WI作为参考,由2位放射科医师测量各组受试者双侧肛提肌分支即耻骨直肠肌(PRM)、髂骨尾骨肌(ICM)的定量参数值,包括体积(V)、长度(L)及DTI参数(FA、ADC)。采用ICC评估2位医师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S检验验证测量数据的正态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检验(不符合者)比较三组间肛提肌各分支的各项定量参数值的差异。结果:2位医师测量的肛提肌各分支的FA和ADC值的一致性均为良好(ICC=0.706~0.993);正常对照组、产妇对照组和产妇POP组PRM-FA分别为0.378±0.050、0.362±0.044和0.355±0.038,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产妇POP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3组的ICM-V分别为(2655.040±1113.402)、(2232.916±875.958)和(2129.462±1100.542)mm3,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妇POP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1),余肛提肌分支各DTI参数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产后POP的发生与肛提肌损伤和功能减低密切相关,MR DTI能够较敏感地发现肛提肌的微观结构损伤,有助于指导临床尽早进行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利用静态和动态MRI定量评估和比较经阴道分娩后不同类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结构的改变,探讨PFD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后42天常规复查的150例产妇的临床和MRI资料。根据临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价系统(POP-Q)诊断标准和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估产后PFD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组,盆腔器官脱垂(POP)组、压力性尿失禁(SUI)组和正常组各50例。所有产妇行盆底MRI检查,静态扫描序列为TSE T2WI,动态扫描序列为Balanced-TFE和单次激发TSE。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析和测量静息期及力排期各盆底结构的各项形态学指标,包括肛提肌损伤评分、盆膈裂孔面积(LHA)、H线和M线长度、膀胱颈和子宫最下缘至耻骨尾骨线的距离(B-PCL和U-PCL)、提肛板角(LPA)、尿道前倾角(AUA)、膀胱-尿道后角(RVA)、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高度(D)、膀胱颈至耻骨长轴中线距离(S)功能尿道的长度(FUL)及是否存在膀胱颈漏斗。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位医师测量值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盆底结构各项指标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与产后POP、SUI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结果:两位医师测量的静息期和力排期盆底各指标的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力排期3组间LHA、B-PCL、U-PCL、H线和M线长度、D、S、FUL、RVA、AUA和BN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OP组和SUI组的LHA、RVA、AUA和BND均大于正常组,B-PCL、D、S和FUL均小于正常组,POP组的M线和LPA大于正常组,U-PCL小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组的LHA、H线和M线长度、FUL、AUA和BND均大于SUI组,B-PCL、U-PCL、D、S和RVA均小于SU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膀胱漏斗出现率为88%(44/50),POP组为48%(24/50),正常组为30%(15/5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59,P<0.001)。静息期:SUI组和POP组肛提肌损伤程度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均<0.05);3组间LHA、B-PCL、U-PCL、M线长度、D、FUL、AU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OP组和SUI组的LHA和AUA大于正常组、D小于正常组,POP组的M线长度大于正常组、B-PCL和U-PCL小于正常组,SUI组的FUL小于正常组,POP组的U-PCL小于SUI组,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力排期LHA和D与产后POP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1.002和0.876);力排期FUL和膀胱颈漏斗征与产后SUI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0.670和9.985)。结论:动、静态MRI能够全面评估产后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定盆底结构异常提示不同类型PFD的发生;产后POP与力排状态下LHA增大和D减低相关;产后SUI与力排状态下FUL缩短和膀胱颈漏斗征相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偶发病变委员会(Incidental Findings Committee,IFC)发布了针对CT偶发性肾脏肿块的管理建议。这些建议更新了美国放射学院杂志(JACR)2010年发布的关于肾上腺、肾脏、肝脏及胰腺偶发病变管理白皮书的肾脏部分内容。肾脏亚组委员会(包括6位腹部放射学家和1位泌尿科医师)制订这份管理流程。这些建议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和专家意见,通过非正式的反复协商达成共识。文中每张流程图描述需要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随访或转诊治疗的肾脏肿块的影像特征。我们的目的是对偶发性肾脏肿块的管理提供指导建议,从而改善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究五期增强CT扫描灌注参数评估正常肝实质及肝硬化者肝脏灌注特性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16例及肝硬化患者10例纳入本研究,均行腹部CT平扫及五期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早期、动脉期、门脉期流入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另外回顾性收集12例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的肝脏灌注数据纳入本研究。经后处理获取肝脏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由2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五期增强CT及常规CT灌注后处理获取的各肝脏灌注参数。记录以上各扫描方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正常肝实质与肝硬化患者五期增强CT所得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五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值差异。结果:2位观察者测量各灌注参数结果的一致性均良好(ICC值为 0.818~0.996)。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得到的HPI、HAP、PVP、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5、0.219、0.073、0.108),而两者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期增强CT扫描得到的参数中,肝硬化组HPI、HAP较正常肝实质组升高,PVP较正常肝实质组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42、0.002);而两组间BV、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8、0.093)。平扫加五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53.78±13.67)mGy,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为45.45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单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8.96±2.28)mGy,为常规CT灌注扫描的19.7%。结论:五期增强CT对正常肝实质灌注评估结果与常规灌注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肝脏灌注改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周欣  赵玉娇  黄黎香  张程  李青  沈文 《放射学实践》2021,(12):1538-154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病灶全容积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在鉴别Ⅰ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Ⅰa期子宫内膜癌32例,子宫内膜息肉30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动态增强及DWI检查。在病灶的每一层ADC图像上勾画ROI,得到整个病灶(VOI)的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第1、10、50、90和99百分位数(percentile,Perc.)、方差、偏度和峰度,并选择病灶实性成分最大的3个层面测量ADC值,取平均值得到常规ADC值。比较两组病变的直方图参数值和常规ADC值,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Ⅰa期子宫内膜癌组的平均值、Perc.1、Perc.10、Perc.50、Perc.90、Perc.99和常规ADC值均低于子宫内膜息肉组,而偏度和峰度高于子宫内膜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c.1鉴别Ⅰ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效能最高,AUC为0.959,以0.75×10-3mm2/s为截断值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5.71%。Perc.1与Perc.90、Perc.99、常规ADC值的AU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容积ADC直方图分析能够有效鉴别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其中以第1百分位数ADC值的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摘要】T1rho弛豫时间是旋转坐标中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决定了自旋锁定脉冲场中横向磁化的衰减,对低频运动敏感,可以探查软组织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含量。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持续刺激导致胶原、蛋白聚糖等在细胞外基质中过量沉积的过程,早期阶段可以逆转,如不能给予有效的药物干预,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MR-T1rho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