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8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肠回肠反流与回肠黏膜结肠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后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均为雄性,体重25¨3∞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或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回肠末端黏膜表现为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光滑性增强.病理组织学:实验组表现为黏膜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上皮细胞变短、杯状细胞增多.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结肠-回肠反流后可导致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变化,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或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2.
胃黏膜脱垂与慢性胃炎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胃黏膜脱垂(prolapseofgastricmucosa ,GM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取二组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①慢性胃炎组,均符合1996年悉尼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并除外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疾病及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者。共10 3例,男5 7例,女46例。年龄2 2~74岁,平均年龄48 9岁。②对照组同期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未发现胃、十二指肠存在活动性炎症、溃疡等病变表现,亦为10 3名,男60名,女43名。年龄2 0~76岁,平均年龄47 3岁。结果①共69例( 3 3 .5 % )存在GMP ,其中慢性胃炎患者及对照组中分别为43例( 4 1.7% )及2 6例( 2 5 .2 % ) ,慢性胃炎组中GMP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5 )。②GMP在各年龄组,男女间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③GMP患者中Helicobecterpylori检测阳性率( 10 7% )显著低于GMP阴性患者H .pylori检出率( 2 6.2 % ) (P <0 .0 5 )。④43例伴GMP的慢性胃炎中胃窦条状红斑( 3 0 .2 % )、食管炎( 16.3 % )均高于60例不伴GMP中相应比例( 10 .0 % ,P <0 .0 1;3 .3 % ,P <0 .1)。结论GMP与慢性胃炎相关,胃窦条状红斑为特征性表现,GMP患者易合并食管炎;GMP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GMP患者H .pylori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肝小静脉闭塞病2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临床资料 1.患者1,男,49岁。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 饮食减少,尿量减少。当地医院诊断“肝硬化”,经多次放腹水 及补充白蛋白,利尿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1个月内体重增 加3kg。于2004年8月20日收住我科。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 度黄染、无出血点,无水肿,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心肺体 检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脐周和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内镜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检索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所有经手术治疗的GIST,选择病变部位在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胃镜表现,辅助检查、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30例患者中,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11例(36.7%),腹痛的患者6例(20%),腹部不适的4例(13.3%),查体发现的3例(10%)。GIST部位:胃底12例(40%),胃体7例(23.3%)。胃镜下表现:(1)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整,12例;(2)黏膜下隆起伴顶端溃疡7例;(3)溃疡型肿物4例;(4)黏膜下隆起顶端凹陷3例;(5)黏膜下隆起表面增殖糜烂1例;(6)黏膜下隆起伴糜烂2例;(7)胃镜阴性:1例。其中1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多数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29例病理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CD117阳性29例(96.7%),CD34阳性27例(90%)。结论上消化道GIST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以消化道出血和腹痛、腹部不适为多。胃镜下表现不一,表现为黏膜隆起性病变,40%的病例黏膜表面光整,56.7%的病例呈溃疡表现或糜烂,少数病例肿物表面增殖,与胃癌不易鉴别。超声胃镜的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5.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74岁.主诉:进食后突发右下腹持续胀痛半天.现病史:入院前1 d晚上少量进食后,突发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右下腹部明显.即刻呕吐1次(胃内容物)和排黄色软便1次,之后腹痛稍有缓解.不伴寒战、发热,无反酸、烧心感,无血便.入院当日凌晨,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急诊行腹部CT检查:肝内胆管积气,门静脉内部分积气;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内未见明确栓塞.查血和尿淀粉酶及心肌梗死三项未见异常.予禁食、补液、抑酸(法莫替丁)、止吐(甲氧氯普胺)、解痉(东莨菪碱、匹维溴胺)及抗炎(依替米星)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短期不规则用药对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136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住院患,根据病史分为服药组即Hp检查前一周内接受过铅剂、抑酸剂治疗的患,共四例。对照组即Hp检查前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患考,共37例。Hp检查方法包括①血清学方法;②快速尿素酶试验(RUT);③组织学方法;④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结果:服药组RUT,组织学,13C—UBT方法Hp检出率分别为9.0%,21.2%,27.3%,均显低于对照组相应Hp检出率37.8%、40.5%、48.6%(P<0.01,P<0.05,P<0.05)。两组血清学方法Hp IgG、IgM阳性率各为48.5%,51.5%和54.1%,54.1%(P>0.05)。单独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组RUT,组织学方法Hp检出率4.0%,16.0%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方法Hp检出率(P<0.01,P<0.05)。单独服用枸橼酸铋钾、H2受体拮抗剂患中各方法Hp检出率与对照组检出率无显性差异(P>0.05)。单独服用枸橼酸铋钾、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三组Hp感染率14.3%、15.0%、16.0%均显低于对照组Hp感染率46.0%(P<0.05)。结论:Hp检查前短期使用铋剂、抑酸剂可导致Hp检出率下降,短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显降低RUT、组织学方法Hp检出率;各方法中快速尿素酶试验检出率最低。血清学方法检测Hp抗体不受药物影响。  相似文献   
7.
冯桂建  刘玉兰 《中国医药》2011,6(4):491-492
医学教育实践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立体式教学思维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采取普遍联系,从时间、空间等多个方面,全景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虽然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有"立体式"教学的提法,但并不够全面,在医学教育实践中采用的也并不普遍[1-4].我们在北京大学八年制学生消化系统带教过程中应用立体式教学方法效果较好,消化系统带教过程中的立体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药47例(54.6%);临床表现以黄疸、纳差、恶心多见;胆汁淤积型49例,混合型18例,中、西药与临床分型相关(P〈0.05);治愈及好转85例。结论中药引起肝损害比例较大,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中、西药与临床分型有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病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玉兰  肖文斌 《北京医学》2001,23(2):105-107
门脉高压常见病因为肝硬化,但目前临床上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日益受到重视,且大多数患者通过适当的治疗,预后较好,故有必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现对此做一综述。 一、区域性门脉高压 1.左侧门脉高压:该病为多种原因引起单纯性脾静脉梗阻,导致门静脉脾胃区压力超过正常,又称脾胃区门脉高压,占门脉高压各种病因的5%,常见于年轻人。Madsen等[1]报道191例左侧门脉高压患者,病因明确的有188例,其中65%为胰腺炎,18%为胰腺肿瘤,17%为其他疾病,包括脐静脉闭塞后遗症、腹腔内淋巴瘤、脓肿、穿透性溃疡、游动脾、脾动脉瘤压迫脾静脉、门腔分流术后以及腹膜后纤维化、肾脏肿瘤和腹部外伤等,故慢性胰腺炎和肿瘤是左侧门脉高压症的主要病因。脾静脉全长几乎均位于胰腺之后,胰腺的慢性炎症、囊肿或肿瘤均可导致脾静脉受压和腐蚀,使血管痉挛、内膜损害及血流障碍,导致血栓形成。脾静脉梗阻后,脾动脉则扩张、迂曲,血流增加,使脾呈充血性肿大,脾静脉压力进一步增高,可通过胃短静脉到达胃粘膜下静脉,使胃底静脉曲张,约17%患者同时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0.
几天前,从基层转来了一位患者,女性,30岁,因为体检时发现转氨酶升高,HBsAg阴性,基层医院怀疑患者为“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家属很紧张,担心自己因患传染病而遭受歧视。仔细询问得知,患者无不洁饮食史,无肝炎患者接触史,无食欲下降、腹胀等表现。查体体型偏胖,皮肤巩膜无黄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