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35篇
内科学   17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7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293篇
预防医学   1550篇
眼科学   70篇
药学   125篇
中国医学   79篇
肿瘤学   1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采用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评估职业噪声暴露水平,探究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的差异原因。方法 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对52家机械制造企业的290名工人分别采用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计算噪声8 h等效声级,进行噪声暴露评估。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配对χ2检验探究两种检测方法计算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及超标率是否存在差异,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在不同工种和作业方式间是否存在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究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90名工人基于定点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3.5 dB(A),超标率为36.9%;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5.9 d B(A),超标率为52.1%,个体检测的均值及超标率均高于定点检测(P <0.05)。按工种和作业方式分层后发现,车床工和电焊工的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均高于定点检测(P <0.05),固定作业的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高于定点检测(P <0.05),而流动作业的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低于定点检测(P=0.002)。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电焊工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噪声8 h等效声级的差值的均值比车床工高1.7 dB(A)(β=1.7,95%CI:0.4~3.0,P=0.012),流动作业工人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噪声8 h等效声级的差值的均值高于固定作业工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7,95%CI:-1.1~2.5,P=0.452)。结论 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两种方法评估的职业噪声暴露结果存在差异,工种和作业方式对结果的差异性有影响。针对流动作业和电焊工的职业噪声暴露评估,建议采用个体检测。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其趋势的统计资料。本文分析2016年上海市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6年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年龄组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标化率)等指标,分析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各个维度的数量和率值趋势,标化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变化趋势。计算不同诊断年份组合的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指标的数量和构成比。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率。 结果:2016年上海市子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987例和267人,粗发病率为13.53/10万,标化发病率为8.26/10万,粗死亡率为3.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7/10万。年龄别发病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55 ~ 59岁组和45 ~ 49岁组达到高峰。年龄别死亡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50 ~ 54岁组和80 ~ 84岁组达到高峰。上海市子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10年以年均12.51%的增速上升,在2010—2016年则以年均3.12%的增速上升。2002—2016年的标化死亡率以年均4.52%的增速上升。子宫颈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以鳞癌为主,病理学诊断比例和诊断时Ⅰ期比例持续增长。结论:上海市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处于全球较低流行水平,但均在增长,现况和趋势反映了上海户籍人口在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和检测技术应用和诊疗水平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加强相关监测和研究有助于调整防治措施,减少负担。  相似文献   
3.
4.
【摘要】膝关节髌周脂肪垫不仅协助维持膝关节生物力学稳定,同时还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膝关节髌股轨迹异常、反复摩擦及重复微损伤均可致不同的脂肪垫撞击综合征。本文旨在阐述髌周脂肪垫解剖与功能、脂肪垫撞击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饮用水源地原水中的各种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分布,分析抗性基因与水源地水中分离到的常见碳青霉烯多重耐药细菌相关性,为城市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20年上海市某主要饮用水源地原水水样30件,用含1 μg·μL-1美罗培南的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选择性培养菌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0.45 μm滤膜过滤水样,富集样本,采用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进行抗性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从30件水样中分离到占比前5位的碳青霉烯多重耐药菌64株,分别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这些菌株对多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均耐药。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检测到1 244种抗性基因,前100个抗性基因的相对平均丰度占所有抗性基因96.1%,多重耐药类占63.41%,多重耐药基因主要为adeJ, mexT, adeC, oprM, mexF, mdfA, mexB, mdtK, adeK等。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水源地水中分离的5种多重耐药菌与抗性基因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该主要水源地原水中多重耐药基因相对丰度占比较高,5种分离到的碳青霉烯多重耐药细菌与抗性基因明显相关,涉及的抗生素种类与多重菌耐药表型相符。提示需持续加强抗生素的合理规范应用,保护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豚鼠经皮激素诱导后病理性改变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背腹部剃毛区外用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复制模型,并将其随机等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治疗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d)]青蒿琥酯注射液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组给予米非司酮腹腔注射;另取6只豚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仅剃毛区外涂75%乙醇溶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4含量,采用RT?PCR检测各组皮肤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IL?1、IL?4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组(P<0.05),青蒿琥酯腹腔注射中、高剂量组血清中IL?1、IL?4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豚鼠皮肤组织GRa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皮肤组织TNF?α mRNA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青蒿琥酯腹腔注射中、高剂量组皮肤组织TNF?α mRN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蒿琥酯能抑制豚鼠类固醇诱导的皮炎,以中、高剂量最为明显,其作用可能与IL?1、IL?4、TNF?α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清肠解毒方对大肠癌术后复发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出现复发的大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化疗方案均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或者盐酸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观察组加用清肠解毒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AFP、CA 125、CA 199水平与ECOG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AFP、CA 125、CA 199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此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EA和CA 19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ECOG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CO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肠解毒方能够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浓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者认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5和(或)IL-37与CRC的发展有关,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探究IL-35和IL-37在CRC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分析IL-35和IL-37与CR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191例CRC患者手术病理蜡块的肿瘤组织,与其匹配的非癌组织是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肠癌手术切缘蜡块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将CRC患者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染色,并运用Image-Pro Plus将IHC染色阳性部分定量分析,结合随访结果,探讨癌组织与非癌组织中IL-35和IL-37的表达水平与CR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癌组织相比,CRC组织中IL-35的表达量减少了50%(P<0.000 1)。CRC组织中IL-37的表达量与非癌组织相比增加了40%(P=0.01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癌组织中IL-35(HR=0.39;95% CI:0.16~0.97;P=0.04)的表达水平是CR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IL-35和IL-37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CRC的发展有关,IL-35的表达水平可能是CR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