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Objective?To review 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PLNM)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PALNM), and establish a predictive model,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559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treated in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LNM and PALNM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Results?Among 559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found in 205 cases (36.67%) and abdominal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117 cases (20.93%).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LNM were bilateral lesions (OR=2.278, 95%CI: 1.433~3.621), pelvic metastases (OR=1.801, 95%CI: 1.154~2.810), and abdominal metastases (OR=4.177, 95%CI: 2.597~6.717) and appendiceal metastasis (OR=2.332, 95%CI: 1.389~3.915);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ALNM were appendiceal metastasis (OR=2.324, 95%CI: 1.383~3.906) and PLNM (OR=7.629, 95%CI: 4.615~12.610). Age (≥55 years) (OR=0.566, 95%CI: 0.350~0.915)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The ROC curve AUC of PLNM and PALNM was 0.803 (95%CI: 0.767~0.840) and 0.793 (95%CI: 0.745~0.84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Bilateral lesions, pelvic metastases, intraperitoneal metastases and appendiceal metastase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LNM in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Appendiceal metastasis and PLNM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ALNM, and age (≥55 years)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相似文献   
2.
肿瘤血管生成一直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 EPCs)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可以在肿瘤组织内募集,并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对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VEGF受体-2(VEGFR-2)相结合是EPCs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机制,抑制VEGF的通路信号可以削弱EPCs向肿瘤血管的募集和参与血管生成,也可显著地延缓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局灶性关节软骨损伤的MRI所见。方法按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法对68个病灶的MRI所见进行分析,着重观察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改变。结果58个分级为Ⅰ级2个,Ⅱ级5个,Ⅲ级14个,Ⅳ级37个;10个病灶属于剥脱性骨软骨炎Ⅰ级。MRI能发现关节镜无法观察到的软骨下骨病变。结论MRI对局灶性骨软骨损伤的显示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分辨率螺旋(CT(HRS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有作者认为血管集中征、点条征是CT征象中的一种表现。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我院对81例早期周围型肺癌和35例其他孤立性结节行团注CT扫描,探讨血管集中征、点条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鉴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卫生局为规范动物致伤患者的伤口处理及狂犬病免疫预防工作,于2005年12月15日在北京18个区县指定45家医院设立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并实行24h接诊。北京市海淀医院为指定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所有医护人员均接受规范培训,持证上岗。为了解海淀医院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被动物致伤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减少因动物致伤带来的危害,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接诊符合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中的三级暴露患者共1120名,其中92例伤口给予一期清创缝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连州市猴痘疫情及野生动物猴痘病毒携带情况,为今后制定猴痘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野生动物及野生动物密切接触人群血液样本,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采集的血液样品进行猴痘病毒检测,同时对野生动物密切接触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9-2011年连州市共采集野生动物血液样品331份、密切接触者血液样品118份,结果均没有检测到猴痘病毒;所有密切接触者均表示自接触野生动物以来未出现过发热伴皮肤出疹性疾病。结论连州市野生动物暂时未发现携带猴痘病毒。随着国际贸易以及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应加大对来自猴痘疫区的动物和人员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骨小梁损伤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膝关节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但有明显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进行MRI扫描,分析骨小梁损伤及膝关节附属结构损伤的MRI表现。结果45例患者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MRI扫描全部发现有骨小梁损伤,T1WI及T2WI均表现为不规则片状、地图样低或稍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清晰显示为更明显高信号影。结论MRI能准确诊断骨小梁损伤及膝关节附属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在卵巢癌细胞SKOV3中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贝伐单抗,了解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对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迁移、黏附和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在成功建立EPCs和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培育模型后,将实验分为SKOV3单独培养组(SKOV3组),SKOV3+EPCs共培养组(SKOV3+EPCs组),SKOV3+100μg/ml的贝伐单抗共培养组(SKOV3+贝伐单抗组)和SKOV3+EPCs+100μg/ml的贝伐单抗共培养组(SKOV3+EPCs+贝伐单抗组),并比较4组SKOV3的增殖、凋亡、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①SKOV3+EPCs组SKOV3的增殖能力、穿膜细胞数和OD值高于SKOV3组(P0.05,P0.01);②SKOV3+贝伐单抗组SKOV3的增殖能力、穿膜细胞数、凋亡率低于SKOV3组(P0.05,P0.01):③SK—OV3+EPCs+贝伐单抗组SKOV3的增殖活性、穿膜细胞数、凋亡率低于SKOV3+EPCs组(P0.05,P0.01),而OD值显著高于SKOV3+EPCs组(P0.01)。结论:共培养条件下EPCs能促进SKOV3生物学功能,贝伐单抗则相反,EPCs能协同贝伐单抗抑制SKOV3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方组成为:黄芪120克,归尾6克,赤勺4.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仁3克,为益气活血名方.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中含有7类有效成分-总生物碱,总多糖,总皂甙,总挥发油,蛋白质和氨基酸.进一步研究发现总生物碱类化合物为:N-(3'马来酰亚胺)-5-羟甲基-2-吡咯甲酰;4-氨甲酰基-2-吡咯甲酸;N-(1'-D-去氧木糖醇基)-6,7-2甲基-1,4-二氢-2,3-喹渥啉二酮及2,3,4,9-四氢-1,4-吡咯骈[3,4-6]吲哚-3-羧酸[1].近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就该方对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