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组研究通过对家兔40Gy X线半肝照射后第3天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对肝脏照射后最早期损伤性改变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清醒状态下大鼠放射性脑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排除麻醉药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建立清醒状态下全脑照射大鼠放射性脑损伤实验模型。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2Gy、15Gy、30Gy剂量照射组和假照射组 ,每组 2 5只。自制“热记忆膜固定罩”固定大鼠照射体位 ,4MeV电子线作不同剂量的单次全脑照射 ,并用治疗束流分析仪和剂量仪作剂量学监测。在照射后 1个月内每周 2次 ,观察并记录大鼠头部照射野毛发与皮肤的情况以及体重的变化 ,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在照射前、照射后 6h、1d、1周和 1个月时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该照射条件下的最大剂量点深度约为 14 .3mm ,各照射点吸收剂量的差异≤ 5 %。在通过“热记忆膜固定罩”后 ,剂量衰减率≤2 .5 7%。全部 30Gy和部分 15Gy照射的大鼠在照射后约 2 0d出现照射野内脱毛现象 ,其余大鼠在观察期内无上述表现。各组别大鼠体重增长趋势和神经行为评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病理观察显示放射性脑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观察时间呈正相关 ,30Gy照射后随观察时间的延长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逐步出现损伤和坏死。结论 该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简便、可靠 ,排除了麻醉药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临床模拟性好 ,可用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与防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食管癌分次放疗期间,重要危及器官(肺和脊髓)受照体积和剂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4例未手术并接受全程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放疗照射第10、20次后重新定位CT扫描,再次勾画靶区(GTV和PTV),并根据新靶区重做三维适形计划。随后将放疗前制订的放疗计划复制到新的CT图像上,比较重做计划和没有重做计划的肺和脊髓受照剂量和容积的变化。结果在食管癌分次放疗过程中,14例患者中有12例的右肺平均剂量(MLD)显著增加(P〈0.01);左肺接受≥5Gy的体积(V5)显著增加(P〈0.01)。右肺V5、V10均显著增加(均P〈0.01)。71.4%(10/14)的患者1ml体积脊髓受照剂量(D1ml)显著增加,增加范围为0.06~4.29Gy(P〈0.05)。第21次到放疗结束,杂交计划(CT3/plan1)和重新计划(CT3/plan3)相比,76.9%的患者脊髓最大剂量(Dmax)显著增加,增加的范围为0.68~5.29Gy(P〈0.01)。结论食管癌分次适形放疗期间,重要危及器官(肺和脊髓)的受照体积和剂量都出现明显的变化,致使放疗的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联合辅助性化疗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3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20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化疗组(119例,愿意接受2周期TP方案)、对照组(81例,不愿意接受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化疗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Cyfra21-1、YY1、MMP-9、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化疗组血清Cyfra21-1、YY1、MMP-9、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化疗组失访5例、对照组失访2例,化疗组远处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组3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31.93% vs 13.58%,P0.05)。MIE联合辅助性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术后血清肿瘤相关因子水平,患者预后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鼻咽癌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下降是否为预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潜在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2017—2018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脂质体和铂类同步化疗并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鼻咽癌和宫颈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单核细胞最初下降、下降到最低水平、最终增加到正常值的天数是否显著少于中性粒细胞相应变化时间。此外,对中性粒细胞数目绝对值(ANC)减少程度和基线单核细胞数目绝对值(AMC)关联性进行χ2检验。结果 两周期同步化疗AMC的变化趋势与ANC的变化趋势均一致,AMC最初下降、下降到最低水平、最终增加到正常值的天数明显少于ANC(4d∶6d、4d∶10d、10d∶16d,P<0.001;5d∶6d、6d∶9d、7d∶12d,P<0.001;),但并未发现单核细胞基线值与随后发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AMC<0.4×109)∶(AMC≥0.4×109)=32∶63,P=0.172]。结论 单核细胞计数减少是预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重要潜在指标,也是指导下次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时间及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MR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家兔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R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5只家兔经40Gy单次X射线半肝照射后第3天作MRI 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对照。结果 5只家兔T2WI平扫肝组织信号强度均未发现变化。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肝组织信号强度受照区与非受照区均较平扫降低,但受照区肝组织信号强度相对比非受照区高,两者间见明显的分界线。全部家兔受照区与非受照区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未发现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异常改变。结论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在家兔半肝照射后第3天光镜未发现组织学变化时即检出肝放射性改变,且表现有明确的特征性。我们认为MRI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1(Ang-1)在皮肤单纯性创伤和放射性烧伤中表达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为深入探讨放射性烧伤的愈合机制及其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实验资料。方法在大鼠背侧切开皮肤全层制备大鼠创伤模型(单创组),应用电子线照射臀部皮肤,建立放射性烧伤模型(放伤组)。于伤后1-60d不同时间活体伤口取材,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和Ang-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单纯性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VEGF和Ang-1蛋白表达变化均在伤后第1天开始上升,伤后第5-7天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在放射性烧伤愈合过程中,VEGF是先降低后升高然后再降低,而Ang-1的变化与此相反。与单创组比较,放烧组VEGF蛋白表达在第1、7和14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7、14、21、28和35天Ang-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此后渐升高。结论放射性烧伤愈合早期阶段VEGF和Ang-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是放射性烧伤愈合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带金属植入物患者放射治疗计划剂量计算准确度的方法。方法利用具有金属伪影消减技术的CT模拟机对插入金属棒的CIRS调强模体和8例椎体中植入了钢钉并接受放疗的患者进行扫描,在获得的常规CT图像、金属伪影消减技术CT图像及对其金属区域进行密度填充的图像上设计治疗计划。在模体中比较单个射野及IMRT计划的计算结果与剂量测量结果,同时对患者IMRT计划中金属植入物及其伪影对照射剂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常规CT图像的放疗计划中,射野入射路径未通过金属区域时,单个射野的剂量计算误差为3.85%,通过金属区域时射野计算误差范围达4.46%~74.11%。IMRT计划中存在入射路径通过金属区域的射野时,其误差可能超出临床可接受的范围,计算误差随这种射野所占剂量权重的增加而变大。当采用密度填充及伪影消减技术处理图像后,上述单个射野的计算误差分别为1.23%和0.89%~4.73%,IMRT计划的剂量误差为1.84%。若单独采用密度填充技术处理金属区域,IMRT计划的剂量误差为1.88%。基于常规CT图像的患者IMRT计划中,受金属植入物及其伪影的影响,实际靶区受到的最小剂量、平均剂量及处方剂量覆盖率较计划结果下降,危及器官剂量相近。结论基于常规CT图像的放疗计划中,入射路径通过金属区域的射野可能产生较大的剂量计算误差。如果植入的金属材料已知,在计划系统中对金属区域进行密度填充能有效提高计划的剂量计算准确度。伪影消减技术能显著改善图像质量,进一步减少剂量计算误差,对于配备这种功能的CT机进行带金属植入物患者的模拟定位时应作为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切除术联合全盆腔照射的疗效及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根治性子宫颈癌切除术后联合全盆腔照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亚组患者的生存率。各亚组生存率的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随访时间为5~1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全组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9.5%、69.8%、51.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35岁、贫血、分期较晚、肿瘤直径≥4㎝、有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差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子宫颈癌切除术联合全盆腔照射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是否≤35岁、肿瘤直径是否≥4cm、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MRI SPIO增强扫描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家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放疗在腹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运用及骨髓移植辐射预处理技术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将三维适形、组织间插植内照射等放疗新技术用于肝脏肿瘤治疗,使肝脏局部受到大剂量照射,而由此引发的肝脏放射性损伤往往会影响或制约放疗的进程,甚至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目前临床缺少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而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