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6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查询电子病历方式,筛选出北京12家三级医院2009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随访结果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既往病史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1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6.8±18.8)d,随访期间84例患者死亡,2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38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相关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分组[比值比(OR=4.24,95%CI:1.22~14.74,P=0.023]以及左房室径比值(OR=48.47,95%CI:1.15~2039.37,P=0.042)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与ACS分组以及左房室径比值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短期(3~6个月)与长期(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病例包括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无症状心肌缺血,均为原位血管病变。临床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再血管化治疗、严重出血、净不良临床事件(net adverse clinical event)。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中、英文数据库及手工检索,对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研究经质量评估、数据提取,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计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Detsky评分均大于5分。共计25 949个病例,随访率97.9%。两组在全因死亡(OR=0.86,95%CI 0.71~1.05,P=0.14)、心源性死亡(OR=0.94,95% CI 0.70~1.25,P=0.67)、支架血栓形成(OR=1.36,95%CI 0.94~1.98,P=0.11)、卒中(OR=1.01,95%CI 0.71~1.42,P=0.98)、靶病变再血管化(OR=0.121,95%CI 0.94~1.55,P=0.14)及净不良临床事件(OR=0.98,95%CI 0.83~1.14,P=0.75)均无明显差别;短期组随访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长期组(OR=1.27,95%CI 1.02~1.59,P=0.04),长期组严重出血的比例明显增加(OR=0.69,95%CI 0.50~0.95,P=0.02)。亚洲人群研究结果:长期治疗组全因死亡高于短期组(OR=0.72,95%CI 0.53~0.97,P=0.03),两组严重出血无明显差别。结论 依据限定的临床观察终点,短期双联抗血小板疗效不劣于长期组;7项亚组人群研究,长期组全因死亡率高,不排除与样本量偏少产生的偏移及(或)人群的个体差异有关,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此结果可作为临床工作警示,依据患者出血风险及冠状动脉病变结果个体化调整双联抗血小板周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构建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的预警评分体系并进行验证。方法 联合本院泌尿外科、感染科、检验科、重症医学科、药学科中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结合文献报道、前期研究及临床实际经验,确定PCNL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对其进行赋值,构建预警评分体系。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患有肾结石并实施PCNL的122例病例的相关数据,对预警评分体系进行验证。结果 预警评分表条目包括年龄≥65岁、术前尿路感染、结石直径≥3 cm、鹿角形结石、手术时间≥90 min、糖尿病,其中糖尿病进一步分层为是否伴有糖尿病并发症,评分表最高分值合计为12分。经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122例病例中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的预警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截断值分析,截断值为7时约登指数最大,将预警评分中0~7.0分为低危组,71~12.0分为高危组,且低危组与高危组间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研究中构建的预警评分表其内容明确、简单易行,能够帮助临床人员识别PCNL术后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65例化疗后肺部感染的晚期肺癌合并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0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9株,占76.6%;革兰阳球性菌8株,占7.8%;真菌16株,占15.6%。最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28.2%)、铜绿假单胞菌(15.5%)、肺炎克雷伯菌(13.6%)、鲍曼不动杆菌(8.7%)、阴沟肠杆菌(5.8%)。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高(55.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相对较好。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合并慢阻肺的晚期肺癌化疗后肺部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真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应结合本地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检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SPECT)的性能指标,评价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用RGRMS-2012型SPECT性能模体对SPECT的固有计数率、固有均匀性进行检测,依据相关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对不符合项进行修正,确保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该SPECT的固有计数率、固有均匀性符合相关标准。结论设备在日常使用中的磨损、老化情况会对设备性能产生影响,建议定期进行设备状态检测,保证设备的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白藜芦醇对BATF2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终浓度分别为20、40、80 μmol/L)处理HepG2细胞,进行逆转录PCR (RT-PCR)、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2(BATF2)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并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CCK-8)实验检测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HepG2细胞中,白藜芦醇能剂量依赖性地诱导BATF2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基因检测发现白藜芦醇显著诱导BATF2启动区活性,-244~-152区域存在白藜芦醇的可能结合位点.结论 白藜芦醇能增强HepG2细胞中BATF2的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提示上调BATF2的表达可能是白藜芦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