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ERK 1、ERK 2 及p-ERK 1 /2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
性。方法: 收集2014-09~ 2016-09 在我院因结直肠腺癌行手术治疗的120 例病人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
qPCR 检测ERK 1、ERK 2 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IHC、Western blot 检测ERK 1、ERK 2 及p-ERK 1 /2 蛋
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ERK 1、ERK 2 mRNA 在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
且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Western Blot 显示ERK 1、ERK 2 及p-ERK 1 /2 蛋白在癌组织中均高表达。免疫
组化显示ERK 1、ERK 2 和p-ERK 1 /2 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0%、79.2%和81.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 分别为8.3%、10.8%和11.7%) 。癌细胞分化越差、TNM 分期越高以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ERK 1,ERK 2 及p-
ERK 1 /2 的蛋白表达量越高。结论: ERK 1、ERK 2 及p-ERK 1 /2 在结直肠癌中显著高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
度、淋巴结转移和TNM 分期密切相关。ERK 1 /2 和p-ERK 1 /2 有望成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关键靶点。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肿瘤的发生与演进是多因素协同参与、多基因共同作用、多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种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的异常改变。其中S100A4是一个被筛选出来的特异性蛋白,其与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别是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并且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基因。S100A4是S100钙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本文主要对S100A4在肿瘤组织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及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国内外射线和微波联合照射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概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60-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ray,microwav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波,射线”,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涉及射线与微波联合作用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6篇相关文献,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1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5篇文献中,5篇涉及微波和射线的协同效应,3篇涉及微波对射线的拮抗作用,5篇涉及微波和射线联合效应的复杂性及其原因分析,4篇涉及射线和微波联合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资料综合:大部分文献支持微波和射线有协同作用,也有人认为微波可拮抗射线的效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微波和射线的联合效应与二者照射的顺序、时间间隔以及照射强度等有关。结论:关于微波和射线的联合效应仍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尚需不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现象。EMT 的发生涉及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与诱导因子、转录因子等有关。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受多个因素影响和多个信号传导途径调控,近年研究发现 EMT 在乳腺癌的原位浸润和远处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 EMT 与乳腺癌涉及的信号通路、浸袭转移及耐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隐睾生精细胞细胞因子TNF-α表达的变化对隐睾生精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18例二级雄性Wistar大鼠隐睾和15例正常睾丸及附睾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隐睾生精小管腔内的大多数细胞TNF-α染色呈阴性,间质呈阳性的细胞较对照组增多,阳性染色增强.结论:生精细胞TNF-α表达减少,在隐睾所致生精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新型人阳离子抗菌蛋白18(NHCAP18)的氨基酸序列,合成其编码基因并在原核细胞表达.方法:设计NHCAP18氨基酸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合成其编码基因,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GEX-4T-1,尔后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表达.结果:NHCAP18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符合改造要求,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 NHCAP18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4 h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量的39%,NHCAP18经谷胱甘肽-Sepharose 4B亲合层析纯化后对大肠杆菌有杀灭作用.结论:NHCAP18的成功改造,重组蛋白pGEX-4T-1/HCAP18在大肠杆菌BL21中高效表达及纯化,为研究NHCAP18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性,52岁。2019年3月1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阴囊下坠感伴疼痛就诊。专科检查:左侧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左侧腹股沟区触及肿物,大小2 cm×1. 5 cm,右侧睾丸未触及异常,临床诊断左侧隐睾症。遂行左侧隐睾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睾丸位于腹股沟区,大小3 cm×2. 5 cm,发育欠佳,分离鞘状突至内环处并结扎,游离精索,将睾丸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眼观:送检睾丸1个,大小3 cm×2. 5 cm×1cm,上附淡黄色脂肪组织大小7 cm×3 cm×2 cm,周围见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LINC01614在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耐药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LINC01614的A549细胞模型。对敲除LINC01614的A549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差异基因MCAM和ABCC3进行基因水平的验证。对化疗耐药相关基因MCAM进行蛋白水平的验证。检测不同浓度顺铂作用下,敲除LINC01614后的A549细胞IC50变化。检测敲除LINC01614对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敲除LINC01614后,共得到2 713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1 626个,下调基因1 087个。GO分析结果显示,DEGs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黏附等有关。KEGG分析结果显示,DEGs与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以及Rap1信号转导途径等有关。从DEGs中选择耐药相关基因ABCC3与MCAM进行验证,qRT-PCR结果显示,敲除LINC01614后,MCAM在A549细胞上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ABCC3在A549细胞上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AKT蛋白(phophorylatedAKT,p-AKT)及PTEN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PTEN)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检测EGFR、p-AKT及原位杂交法检测PTEN在66例NSCLC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p-AKT和PTEN在NSCL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7%、75.8%、33.3%,在NSCLC中,EGFR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AKT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TEN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下调,其失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EGFR与p-AKT表达呈正相关(P<0.05),EGFR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P<0.05),p-AKT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EGFR和p-AKT在NSCLC的高表达和PTEN基因失表达,可能促进了NSCLC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可为NSCLC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环境中,我们有时可能受到的不止是1种而是2种或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积极探讨电磁波损伤的规律与机制的同时,电磁波与其他形式的损伤因子,比如与低温、缺氧、射线等的复合效应,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军事领域,有专家甚至提出了电磁复合伤的概念。其中,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复合效应尤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