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Fe2O3-Glu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Fe2O3-Glu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湿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以59Fe为示踪剂的Fe2O3-Glu纳米颗粒,将5.12mg/kg体重的Fe2O3-Glu纳米颗粒注入小鼠尾静脉,然后在不同时间采取眼眶后静脉丛血,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法检测其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动力学过程。[结果]静脉注射后,小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双室模型,方程式为C=29.09e-4.29t 1.13e-0.009673t,T1/2,α=0.16h,T1/2,β=71.65h。Fe2O3-Glu纳米颗粒在各主要器官中均有分布,以肝脏、脾脏中分布最多。其中,1h时肝脏中放射性百分比为48.93%(ID/g),占整体放射性的80.60%。Fe2O3-Glu纳米颗粒在不同组织脏器中达到浓度高峰的时间不同。[结论]Fe2O3-Glu纳米颗粒的体内过程符合双室模型;Fe2O3-Glu纳米颗粒能通过血脑屏障、血睾屏障和血眼屏障;肝脏、脾脏可能为其在体内作用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1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220mA,层厚5mm。动脉期延迟25~28s,实质期45~50s,门脉期80~85s。结果:10例为年轻女性,1例中年女性,1例男性,均无黄疸。12例表现为胰腺囊实性肿块,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包膜可见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SPTP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聚氨基葡糖作为载体与放射性核素166Ho或者153Sm螯合成复合物,通过间质给药后,主要滞留于注射部位的病变组织,通过辐射损伤达到治疗目的,而其他组织器官分布较少,是一种理想的内照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其华  缪飞   《放射学实践》2012,27(1):100-104
Sarles等1961年报道一种自发性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轻微腹痛、梗阻性黄疸及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不同于当时所认识的任何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随后又发现在许多免疫性疾病中有关于胰腺受累的病例。1995年Yoshida等报道1例68岁女性患者,表现为阻塞性黄疸、胰腺弥漫性肿大伴胰管不规则狭窄、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细针穿刺组织活检显示主要为纤维化病变;患者经类固醇类激素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作者将其命名为"免疫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老年性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脑脊液Tau蛋白与β-淀粉样蛋白浓度的变化,为早期诊断AD、VD及相互间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早期AD患者,20例早期VD患者及对照组正常人20例血清及脑脊液中的Tau蛋白和Aβ1-42的浓度。结果早期AD组患者脑脊液中的Aβ1-4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而Tau蛋白浓度分别高于早期VD组(P<0.05)和对照组(P<0.01),早期AD组患者静脉血Aβ1-42浓度显著升高,分别高于早期VD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液、脑脊液Tau蛋白和Aβ1-42可提高早期AD与早期V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8例脑膜炎型脑囊虫病诊治分析,发现脑膜炎型脑囊虫病的患者病程长,具有头痛或(和)呕吐或(和)脑膜刺激征等脑膜炎的特点,其脑脊液呈炎性改变,脑脊液及血液IHA 阳性。本文阐述了对伴有高颅压的脑囊虫型脑膜炎患者的安全治疗方法。进一步肯定了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Crow—Fukase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多系统损害临床症候群,本文对12例已确诊为此征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报道做了比较,发现国内某些病例与国外某些报道略有不同。临床资料一、资料来源 6例来自北京宣武医院,6例  相似文献   
8.
32P-胶体局部给药治疗胰腺移植瘤及其在淋巴道的运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32)P-磷酸铬(~(32)P-胶体)在裸鼠人胰腺癌Pc-3移植瘤间质注射后的抗癌效应及其在淋巴道的运转。方法 4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3.7、7.4、14.8、18.5、29.6 MBq组和冷胶体(0 MBq)对照组(1~6组)给药后14 d处死;14.8 MBq组、空白对照组(7组,8组)给药后饲养时间最长达40 d,平均30 d。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给药后~(32)P-胶体在瘤体内积聚情况、14 d瘤细胞坏死率及形态学改变,对CD34蛋白质表达阳性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动态观察通过淋巴道转运的~(32)P-胶体对腹股沟淋巴结(GLN)的生物学效应。结果 ~(32)P-胶体注射后主要积聚在瘤体内。1~6组瘤细胞坏死率分别为20%、45%、65%、70%、95%和4%(F=4.14~105.36,P<0.01);MVD分别为38.5±4.0、28.0±2.9、17.0±2.9、8.8±1.5、5.7±2.3和65.0±5.2(t=11.9~26.1,P<0.01)。7组瘤体缩小干瘪,结痂脱落。GLN肿大,给药组迟于并小于6组和8组;移植瘤虽包膜完整,但已存在淋巴道转移,受~(32)P射线作用后瘤细胞发生变性死亡,GLN辐射损伤程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4周后组织修复正常。结论 ~(32)P-胶体瘤体内注射抗癌效应明显,能同时治疗胰腺癌及早期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至肝脏及脾脏内并导致肝脾肿大,本文采用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测量肝、脾体积,探讨CLL肝、脾体积的变化是否同骨髓象、血象之间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及参考指标,辅助临床判断CLL患者病情的进展或缓解情况,同时亦为患者提供一个无创可靠的随访手段。方法回顾性收集15例经临床免疫表型分析、细胞流式术、骨髓活检等检查确诊(其中8例行个体化化疗)并复查随访的CLL病例,每次随访的患者前后均行全腹部或胸腹部MDCT扫描,且在行MDCT扫描的短期内(7天内)亦行骨髓象、血象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每例患者前后肝、脾体积变化与实验室骨髓象、血象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LL患者的肝、脾体积及肝脾总体积与骨髓片、血片淋巴细胞比例计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627、0.658、0.683及0.674、0.654、0.695,P值均<0.05)。结论MDCT辅以智能化自动分析软件可精确测量肝、脾体积,所测得的肝、脾体积的变化与骨髓、血片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呈中等程度相关,对CLL的进展、缓解及化疗效果的评估有一定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征,评价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手术病理证实有7例囊腺癌,2例囊腺瘤;9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7例位于肝脏左叶,1例位于右叶,1例位于尾叶;病灶直径为1.5~20cm,平均6.7cm;5例囊腺癌及2例囊腺瘤呈分叶状多房分隔,2例病灶呈单房囊性病灶;其中6例见乳头状壁结节,1例囊内合并出血;增强后9例实性成分(包括壁结节)及分隔强化。2例行MRI扫描者1例表现为壁结节呈T1、T2等信号,囊液为短T1、长T2信号,1例为长T1、长T2信号。结论:CT及MRI显示肝内囊性多房分隔或单房囊性肿块,囊内成分混杂,乳头状壁结节突出于囊壁或实性成分漂浮于囊内;增强后实性成分、壁结节、囊壁及分隔不同程度强化,高度提示胆管囊腺瘤/癌的可能,对于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