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多种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修复骨胳及肌腱外露的皮肤及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效果.方法 应用5种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各部位大面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31例,供区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 31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至3年,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区组织形态恢复良好,并有感觉功能.结论 多种带血管蒂皮瓣修复不同部位的骨骼及肌腱外露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是有效、实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的组织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观察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12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兔。实验分为两组:一侧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均采用自体左右对照。①缺损模型建立: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用磨削机器各造成1.0×1.0cm的全层骨缺损。②自体骨粉移植:将所有自体骨粉回填一侧缺损处作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缺损旷置作为空白对照组。③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各处死4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光镜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只观察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结果:12只大耳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自体骨粉移植组术后2周时形成薄层骨痂;4周时为新生的骨小梁,但排列紊乱;8周时骨小梁形成的编织骨已逐渐向板层骨过渡。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时骨小梁分布仍稀疏。②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术后4周骨基质钙化程度提高,大量成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缺损间隙逐渐变窄形成多孔较疏松的新骨组织,新生骨小梁形成,新骨超微结构呈“蜂窝状”。8周时骨小梁钙化程度继续升高,形成的板状骨排列出现一定方向性,新生骨组织由多孔疏松的结构向致密性结构转化,新原骨组织基本上融为一体产生骨性结合,髓腔相通。结论: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骨可靠,愈合加快,愈合方式以骨传导爬行替代为主,且应用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简称MM)报道较少,软组织浆细胞肉瘤更少见;我院1983年收治一例特殊类型的MM,现报告如下。 陈某,女性,39岁,于1983年9月19日急诊入院。患者于三年前发现左锁骨内侧端有一拇指大肿物,呈进行性增大,无痛。于1982年7月在外院诊断为“锁骨巨细胞瘤”,行部分锁骨和胸骨柄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浆细胞骨髓瘤”,未行化疗。出院五个月后左锁骨内侧端再现无痛性肿物;近一月来增大迅速,如儿头大,伴气促、吞咽困难,不能平卧。左乳房及四肢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的无痛性肿物。发病后体重减轻、多汗、声嘶、咳嗽;无出  相似文献   
4.
红血病是骨髓中红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可浸润全身组织和器官,使其功能失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烧,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1917年Ci Duglielmo首先报告一例红系统和粒系统均增生的红白血病。红血病约占急性白血病的1~3%。武汉地区1259例白血病中有红血病56例,占4.45%。国际上于1958年以前有100余例报导,国内截至1965  相似文献   
5.
前额发际过低,让人感觉额部不够饱满,精神不振,影响面部美观。目前,常用方法有激光、电解毛囊、手术切除法。但脱毛效果不够理想,治疗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且术后瘢痕较明显。为达到永久且无瘢痕去除额部低发际,我们自2000年12月,开展小切口额部发际塑形术1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后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对修复下颌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愈合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物:将6mg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于尿素溶液,将胶原膜浸于其中,用蒸馏水透析48h,制备复合膜12等份,每份约含骨形态发生蛋白0.75mg,经环氧乙烷消毒备用。②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取兔12只,采用Stryker-TPS微型骨科动力系统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各造成1.5cm×1.0cm的骨缺损。一侧缺损处覆盖1.4cm×1.4cm复合骨生长刺激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为实验组,另一侧未放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为空白对照组。③于1,4,12,24周处死动物,进行标本X射线、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半自动图像数字化分析仪测量标本骨密度,比较两组缺损周围骨质形成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4周时实验组缺损边缘与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之间隙可见大量新生骨,而空白对照组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仅见少量新生骨。12周时两者缺损边缘侧已无明显区别,实验组几乎未见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残留,空白对照组近中心部新生骨仍明显少于实验组。②两组骨密度测量结果:4周实验组骨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19.8±1.5),(16.9±1.4),P<0.01];12周实验组近中心部骨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21.6±1.3),(20.7±0.8),P<0.05],24周二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实验组超微结构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扫描电镜示新生骨小梁呈“蜂窝状”。结论:复合骨生长刺激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对于诱导新骨形成,防止软组织长入,促进骨缺损早期愈合有明显的作用,具有促进缺损骨质形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8岁,因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痛,间歇性发热3年余于1983年9月13日入院.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的毒素相关蛋白基因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具有cag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 (Hp)菌株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 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30例胃癌患者的胃窦部活检组织进行cagA基因的测定。结果cagA基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 33% ,在胃癌的检出率为 80 % ,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cagA基因在弥漫性胃癌中的检出率为 33% ,在肠型胃癌中的检出率为 92 % ,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具有cagA基因的Hp菌株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中与肠型胃癌发生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10.
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切口,对患者下颌角肥大及颧骨过高等情况进行下颌角和颧骨等多部位的面部轮廓复合改形。结果:自2001年以来完成手术23例,出现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感染并发症各1例,经治疗痊愈。随访1年,患者面部轮廓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能安全有效地矫治下颌角和颧骨肥大等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