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25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临床拟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每组2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头颈部血管CTA,对比剂用量80mL,注射速率5mL/s。低剂量组采用40mL对比剂,注射速率5mL/s,注射完毕后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50mL。对所得到的原始数据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技术。观察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动脉的显示效果,观察静脉充盈程度,并测量主动脉弓、颈动脉、颈内静脉、颅底动脉环、颅内静脉、对比剂注射侧头臂静脉及锁骨下静脉CT值。结果颈动脉、颅内动脉在两组病例中均较清晰的显示。显示程度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Ρ>0.05)。常规组共有15例病例锁骨下静脉或头臂静脉出现放射状伪影。低剂量组仅有1例病例锁骨下静脉或头臂静脉出现放射状伪影。两组病例具有统计学差异(Ρ<0.05)。结论在256层螺旋CT头颈联合成像中运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冲洗技术既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减少或消除造影剂注射侧锁骨下静脉造影剂充盈伪影对颈动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埋伏牙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埋伏牙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运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重建图像,以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其与相邻牙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24例患者共计33颗埋伏牙,其中单颗牙埋伏阻生16例,多颗牙埋伏阻生8例;埋伏牙的牙体形态、大小、数量、根尖部发育情况、萌出方向和与周围邻牙的关系等临床信息均能清晰显示。多层螺旋CT图像显示的定位信息与术中埋伏牙解剖信息均可达到基本吻合。结论多层螺旋CT牙成像可对埋伏牙治疗方案设计提供客观有效的定位信息,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256层i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56层i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ASO)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DSA确诊的ASO患者50例,均行256层iCT血管造影,其后于两周内行DSA造影或治疗。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ASO的效能,计算与DSA评估血管狭窄分级的符合率。结果 共检测730段血管,CTA诊断AS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9.34%(453/456)、96.35%(264/274)、97.84%(453/463)、98.88%(264/267)和98.22%(717/730);CTA评估血管狭窄分级共686段与DSA相符,符合率为93.97%(686/730)。结论 256层iCT血管造影检查无创、方便,诊断ASO和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准确率高,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根据体质量不同对患者注射不同对比剂剂量的方法在胸腹主动脉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根据不同体质量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注射方案如下:甲组,体质量在70kg以上注射75mL对比剂随后注射25mL生理盐水;乙组,体质量在60~70kg之间注射60mL对比剂随后注射40mL生理盐水;丙组,体质量在60kg以下注射50mL对比剂随后注射50mL生理盐水。三组采用相同注射速率行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在EBW4.5工作站上测量升主动脉、T7水平降主动脉及L2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医师对重组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进行评价,并对血管强化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图像升主动脉水平、T7水平及L2水平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测得的平均CT值分别为:325.98Hu、329.81Hu和311.41Hu、299.02Hu;体质量为:79.98kg、68.60kg和49.50kg;身高为:180.81cm、171.70cm和152.50cm。三组间各点的平均CT值强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分支也无差异。结论个性化的对不同体质量注射不同对比剂剂量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可获得满意的CTA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青少年埋伏牙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埋伏牙拟行螺旋CT扫描的病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运用200、150、100、35 MAS管电流进行扫描,得到4组低剂量图像,利用齿科软件进行重建。对病例作出临床诊断,并评价得到的图像质量。同时记录病例的CT剂量指数(CTDI)、有效剂量长度乘积(DLP),分析4组病例间辐射剂量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4组病例均能做出明确的埋伏牙诊断及定位;200、150、100 MAS组间的图像质量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Ρ均>0.05),35 MAS组与前三组间图像质量的统计学差异明显(Ρ均<0.05),但能对埋伏牙做出明确诊断及定位。4组病例各组间受辐射剂量的统计学差异显著(Ρ均<0.05)。结论在确定病例为埋伏牙而无其他病因的情况下,可以对青少年选用超低管电流35MAS进行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及重建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6层螺旋CT对45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总结归纳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并将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对22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的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进行不同角度显示,观察肺动脉栓塞情况,对三种后处理方法进行比较,5例经临床溶栓治疗后再行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并与临床结果对照。结果通过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充分观察到肺动脉栓塞的部位、形态、范围。直接征象:45例患者中22例诊断为肺动脉栓塞,中央型肺动脉栓塞8例,周围型肺动脉栓塞14例,共检出栓子321支(中心型82支,偏心附壁型137支,完全闭塞型102支)。间接征象:胸腔积液7例,肺动脉高压9例。MPR检出栓子321支,MIP检出283支,VR检出栓子117支。MPR对栓子的显示效果优于MIP和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溶栓治疗后复查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栓子变小或消失。结论 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能够快速、有效、方便、准确的显示肺动脉栓塞,并可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MPR、MIP、VR是显示肺动脉栓塞的有效的重建方法,MPR显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周围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患者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然后计算BMI。定义脂肪的CT值为-30~-250HU,运用EBW4.5工作站对30例患者的心脏周围脂肪进行体积测定。比较分析心脏周围脂肪体积和BMI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冠心病患者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无冠心病患者(P=0.016<0.05);②男性心周脂肪体积大于女性心周脂肪体积(P=0.05);但年龄≥65岁和年龄<65岁的患者心周脂肪体积的大小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在和冠心病的相关性中,心周脂肪体积比BMI更强。结论心周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在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行颈动脉CTA的患者(BMI 20~25 kg/m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20例。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自动mAs,应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低剂量组管电压80 kV,自动mAs并限制最大值为150 mAs,应用FBP和IMR重建。两组病例对比剂均采用碘帕醇(370 mg I/100 ml),用量32 ml,注射速率4 ml/s,注射完毕后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50 ml。以画感兴趣区域(ROI)的方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血管CT值、SD值(图像噪声)和同层面邻近肌肉CT值、SD值(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图像,采用四分法对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低剂量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和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CT值分别为(479.87±70.28)、(514.78±82.69)和(436.50±89.87) HU,高于常规剂量组图像CT值(295.63±34.75)、(325.09±37.81)和(286.93±36.46) HU (t=-6.47、-5.76、-3.66,P<0.05);低剂量组IMR重建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颈动脉的SNR和CNR均高于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图像(t=-7.54、-3.55、-5.31、-7.13、-5.28、-8.35,P<0.05)。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颈动脉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整体满意,低剂量组FBP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Z=-2.87、-3.69,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0.57±0.13) mSv较常规组(2.22±0.36) mSv降低73.0%。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扫描联合IMR,可使颈动脉CTA获得良好图像质量并大幅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 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工作站用动脉期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3D成像中VRT自由切割成像及仿真内镜(VE)与其他后处理方法对腹腔干以上水平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结果 87例中,De BakeyⅠ型19例,Ⅱ型5例,Ⅲ型63例。各种重建方法对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VRT自由切割成像(81/87,93.10%)、MPR(80/87,91.95%)、CPR(79/87,90.80%)、轴位+VE(79/87,90.80%)、轴位(78/87,89.66%)、VR(41/87,47.13%)、MIP(22/87,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6,P〈0.001)。结论 CTVE能立体直观地显示破口位置,结合轴位图像可提高对破口的显示率;VRT自由切割成像对破口显示率较VR明显提高,优于MPR。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