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和42例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的老年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2组患者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并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单纯高血压组合并缺血性脑卒中7例(17.50%),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22例(52.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随着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增加,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有所增高。结论高血压伴心肌肥厚者较单纯性高血压病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且其患病率随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2.
3.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清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相关性,探讨血糖波动在糖尿病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方法 7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coefficient,BGFC)。根据MAGE结果分为异常波动组(MAGE≥3.9 mmol/L)38例、正常波动组(MAGE〈3.9 mmol/L)38例,对比分析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nRI)、MDA、SOD等指标。结果与正常波动组比较,异常波动组的BGFC、InRI及MDA水平增高,SOD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MAGE与InRI和MDA呈正相关(r分别0.312、0.293,P均〈0.05),与SOD呈负相关(r为-0.358,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具有相关性,提示血糖波动可能在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肥胖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与隐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血压与静息心率的关系.方法 对诊所血压正常的67例肥胖组及62例健康对照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组的静息心率及动态血压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 肥胖组隐性高血压发生率为41.79%,对照组为12.90%,两组比较P<0.01;肥胖组静息心率、24 h及日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伴隐性高血压组(28例)静息心率高于单纯肥胖组(39例),P<0.05.结论 心率增加可能参与了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动态血压可作为诊断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检查诊所血压显示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服用口服降压药物1个月以上,并按诊所血压检查标准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组86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监测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诊所血压检查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进一步行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可作为观察老年降压疗效以及是否平稳降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钾、吲哒帕胺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单用氯少坦钾、吲哒帕胺及两者联用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61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用氯少坦钾、吲哒帕胺及两者联合用药,观察用药前及第2、4周后的偶测血压,并于用药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糖、血脂、血尿酸、钾钾检查。结果:降压效果:用药4周后单药与联用均有明显的降压效果,偶测与24h动态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但联用的降压效果更明显,与单药比较P<0.05)。用药第2周时单用氯沙坦钾组的降压幅度低于单用吲哒帕胺与联用组(P<0.05),提示单用氯沙坦钾组降压起效缓慢。实验室检查,单用吲哒帕胺组血钾降低,血尿酸升高(P<0.05),单用氯沙坦钾组血尿酸降低(P<0.05),联用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氯沙坦钾、吲哒帕胺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互补作用,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军基层部队官兵中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地区、不同兵种海军基层部队官兵共1931人,采用罗马Ⅲ成人功能性胃肠疾病诊断调查问卷(RomeⅢ-DQ)进行调查,按照FGIDs罗马Ⅲ分类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882份,有效率97,46%.海军基层部队官兵FGIDs总患病率为26.62%(501例),其中功能性腹胀患病率最高,为8.66%,其次为功能性消化不良(6.91%)、肠易激综合征(5.79%)、功能性便秘(4.57%),而功能性胆系疼痛患病率最低,仅为0.7%.不同年龄分组间比较,26~ 35岁组FGIDs患病率(54.78%)高于36 ~ 45岁及16~25岁年龄组(分别为29.73%、15.11%,P<0.05);大专及以上学历组FGIDs患病率(36.88%)高于高中及初中学历组(分别为23.03%、26.44%,P<0.05);南部地区基层部队官兵FGIDs患病率(32.01%)高于北部地区及中部地区基层部队官兵(分别为23.26%、26.31%,P<0.05);海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员FGIDs患病率(12.09%)低于水面作战舰、水面后勤舰及潜艇官兵(分别为26.29%、24.29%、28.32%,P<0.05);吸烟者FGIDs患病率(35.78%)高于不吸烟者(26.31%,P<0.05);少量饮酒者FGIDs患病率(67.22%)高于不饮酒及偶尔饮酒者(分别为9.03%、9.37%,P<0.05).结论 海军基层部队官兵FGIDs患病率较高,且其发病与年龄、学历、地区、兵种、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长时间远洋航海人员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患病情况及干预性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FGIDs罗马Ⅲ分类及诊断标准,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于远洋航海任务前后对远洋航海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病种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及餐后不适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包括腹泻为主型IBS及便秘为主型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胆系疼痛(胆囊功能紊乱及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在给予系统的健康宣教及适当的辅助药物治疗后,了解干预治疗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 于远洋航海前后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55份,结果显示通过系统的健康宣教及适当的辅助药物治疗,任务结束后FGIDs患病情况得到明显控制,原患病人员症状消失及缓解率达49.44%.同时发现航海人员中机电部门各型FGIDs患病率高于其他部门;长期值更人员的FGIDs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值更人员;有吸烟、饮酒及饮茶习惯的人员FGIDs患病率明显高于无上述习惯的人员.结论 长期航海人员FGIDs患病比例较高,系统的健康宣教及适当的辅助药物治疗可明显减少FGIDs患病并改善相应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血糖控制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艾塞那肽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体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5),胰岛功能改善;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艾塞那肽有明显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同时能够明显降低体质量,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有效且安全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某部官兵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及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标准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某部1 882名官兵进行脂肪肝诊断,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相关因素对患病率的影响。结果抽样调查官兵1 882名,脂肪肝总患病人数350例,患病率18.60%。其中,中度脂肪肝为72例,占患病人数的20.57%;轻度脂肪肝为278例,占患病人数的79.43%。无重度脂肪肝病例。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部队管理严格,基层官兵无大量饮酒人群(每日酒精摄入量〉30 g),未达到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摄入标准。但存在少量饮酒史(每日酒精摄入量〈20g)的患病率最高,为67.22%,明显高于偶尔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10 g)及从不饮酒的人群。结论某部官兵脂肪肝总体患病率与地方人群持平,但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