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47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9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6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减少髌骨厚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在作者本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2病例资料,分为常规髌骨打磨组与减少髌骨厚度组,术后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复查X线观察髌骨倾斜角、合适角。 结果术前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性,术前的HSS评分及Fell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术后2年HSS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评分(VAS)及膝关节活动度经过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减少髌骨厚度组及常规髌骨打磨组在除术后1月外的其余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X线的髌骨倾斜角及合适角的对比无差异性。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如适当减少髌骨厚度,减轻髌股关节压力,较常规髌骨打磨更有利于改善髌股关节功能。但减少髌骨厚度的远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咬合力改变对大鼠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牙周膜改建的可能机制。方法:拔除健康雄性SD大鼠右上颌第一、二、三磨牙建立左下颌磨牙咬合力改变动物模型,分别于拔牙后6、12h及1、2、3、5、7、14、28d分别处死大鼠(n=6),取牙槽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牙周膜成纤维细胞Bcl-2和Bax表达。另设正常咬合力大鼠作为对照组(n=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采用二级计分法,根据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的数目进行计分取平均值。结果:成功建立咬合力改变SD大鼠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与拔牙大鼠相比,正常对照组大鼠牙周膜结构较致密,纤维排列有序,牙槽骨骨壁较平。免疫组化染色表明拔牙后12h牙周膜成纤维细胞Bax表达达峰值(267.00±7.8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67±4.97,P〈0.01),其后开始下降,至28d基本恢复正常(7.50±1.87)。Bcl-2的表达在拔牙后3d表达最高(228.00±7.10),此后开始下降至正常(36.17±2.32,P〈0.01)。结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参与了牙周膜的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附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0例11侧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术前9例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3例行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10例10侧行颈动脉压迫训练(Matas试验)。术中9例9侧先在局麻下阻断颈总动脉30min,边手术边观察患者反应,再改为全麻下手术;单纯瘤体剥除5侧,行瘤体合并颈动脉分权切除的6侧中,颈动脉修补1例、颈动脉重建2例、结扎颈总和颈内动脉3例。结果:随访1~20a,无复发和死亡病例。1例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右侧术后当天出现左侧偏瘫,1a内恢复;左侧肿瘤术后,患者血压、心率波动过大,给予可乐定等药物治疗.2周后趋于稳定。其余病例术后经过平稳。结论:术前对大脑侧支循环进行综合评估,合理运用Matas试验,尽量选择单纯瘤体剥除,颈动脉缺损时尽可能即刻行修补或重建,术后采取针对防治脑梗死的措施等.是围术期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咬合力改变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拔除健康雄性SD大鼠右上颌第一、二、三磨牙建立右下颌磨牙咬合力改变动物模型,分别于拔牙后6、12h及1、2、3、5、7、14、28d处死大鼠(n=6),取右下颌磨牙区牙槽骨组织,进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牙周膜成纤维细胞Bcl-2和Bax表达。另设正常咬合力大鼠作为对照组(n=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采用二级计分法,根据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的数目进行计分取平均值。结果成功建立咬合力改变SD大鼠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牙周膜结构疏松,纤维排列无序,牙槽骨骨壁凹凸不平;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出现核固缩、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免疫组化染色表明拔牙后12h牙周膜成纤维细胞Bax表达最高(216.83±6.34),而Bcl-2的表达在3d时达峰值(219.33±10.25),此后二者均开始下降,至28d基本恢复正常(7.00±2.37,5.67±2.16,P<0.01)。结论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和Bax参与了牙周膜的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资料。共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为41~91岁,平均72.8岁。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髓内固定组和髓外固定组。其中髓内固定组40例,髓外固定组1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的Hb、Hct,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51例患者总失血量平均为(1 784.2±209.8)m 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1 580.0±215.4)m 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百分比为88.6%。髓内固定组的显性失血量(147.6±52.6)m L明显低于髓外固定组(410.5±137.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髓内固定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 631.7±198.6mL,髓外固定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 391.9±169.2)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髓内固定组的总失血量也低于髓外固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相似。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肝病实脾”法对ACLF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解毒化瘀法为对照,研究"肝病实脾"法之解毒化瘀、益气健脾法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解毒化瘀)及实验组(解毒化瘀+健脾),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致敏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然后用D-氨基半乳糖(D-gal)腹腔注射急性攻击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实验组在牛血清白蛋白攻击的同时用中药健脾颗粒至处死前7 d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进行灌胃治疗,对照组在处死前7 d用解毒化瘀颗粒灌胃治疗进行对照。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处死,其余各组于造模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门静脉内毒素、胃动素水平、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结果模型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胃动素水平下降(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增加、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实验组在造模后观察指标与模型组比较,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胃动素水平升高(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提高(P<0.01);实验组在造模后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胃动素水平升高(P<0.01),胃内残留率降低(P<0.05)、小肠推进率提高(P<0.01)。结论 ACLF大鼠模型胃动素及胃肠动力存在异常,增强胃肠动力提高胃动素水平,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是"肝病实脾"法治疗ACLF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小鼠放射性复合切割伤与单纯切割伤愈合过程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动态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 GM-CSF对小鼠放射性复合切割伤的干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 GM-CSF 对放射性复合切割伤愈合的影响。方法:56 只雌性昆明种小鼠(20-22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n=28),实验组小鼠在 6 Gy 60 Co γ 全身一次性均匀辐照后,即刻于背部皮肤制作全层缺损伤口,构建放射性复合切割伤模型,对照组小鼠伤口制备部位、方法同实验组,但小鼠不作辐照处理。伤后 1、3、5、7d 分别处死小鼠(每个时间点各 7 只小鼠),取创面周围皮肤及下方的薄层肌肉组织,通过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伤口愈合过程中GM-CS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随后,将 40 只同品系、同质量小鼠随机分为两组(n=20),按上述相同方法构建放射性复合切割伤小鼠模型,实验组小鼠于伤后 0、1、3、4、5、7、9、11、14d 给予rhGM-CSF(6000ng/ml) 凝胶涂抹创面,对照组小鼠给予空白凝胶涂抹,通过检测创面残余面积与胶原纤维水平,评价 rhGM-CSF 凝胶对放射性复合切割伤口的治疗效果。结果:致伤后 1-3d 辐照组GM-CSF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7d 时,对照组 GM-CSF 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下降,而辐照组GM-CSF水平无明显改变。凝胶涂抹14d内,rhGM-CSF凝胶治疗组中小鼠皮肤伤口残余面积显著低于空白凝胶组(P<0.05);Masson 染色显示:与空白凝胶组相比,rhGM-CSF 凝胶治疗后放射性复合切割伤口中可见显著增生、广泛分布,排列紧密的胶原纤维。结论:放射性复合切割伤口早期愈合过程中 GM-CS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伤口低,而持续给予 6000ng/ml rhGM-CSF 刺激可明显加快放射性复合切割伤的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与传统环切术治疗成人包皮过长及包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行包皮手术的成人患者共118例进行观察,其中69例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49例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水肿时间、外观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水肿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减低(P<0.05)。结论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较传统环切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痛苦小、外观满意度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