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38篇
  免费   2596篇
  国内免费   625篇
耳鼻咽喉   1174篇
儿科学   1350篇
妇产科学   541篇
基础医学   3371篇
口腔科学   1270篇
临床医学   3561篇
内科学   5463篇
皮肤病学   454篇
神经病学   9989篇
特种医学   505篇
外科学   1513篇
综合类   2829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382篇
眼科学   231篇
药学   2425篇
  8篇
中国医学   579篇
肿瘤学   313篇
  2023年   803篇
  2022年   989篇
  2021年   1910篇
  2020年   1937篇
  2019年   1472篇
  2018年   1542篇
  2017年   1599篇
  2016年   1425篇
  2015年   1268篇
  2014年   2336篇
  2013年   3142篇
  2012年   1786篇
  2011年   2078篇
  2010年   1612篇
  2009年   1747篇
  2008年   1750篇
  2007年   1603篇
  2006年   1355篇
  2005年   1087篇
  2004年   956篇
  2003年   952篇
  2002年   741篇
  2001年   548篇
  2000年   472篇
  1999年   399篇
  1998年   326篇
  1997年   292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200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111篇
  1986年   94篇
  1985年   132篇
  1984年   118篇
  1983年   83篇
  1982年   80篇
  1981年   70篇
  1980年   56篇
  1979年   57篇
  1978年   59篇
  1977年   56篇
  1976年   48篇
  1975年   44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我国居民精神障碍死亡相关流行病学分析较少,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健康信息化较为完善,能够为深层次分析居民更小分类的疾病特征和死亡原因提供数据支撑,且分析上海市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及趋势有助于了解当地女性精神障碍疾病负担。 目的 分析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及其趋势。 方法 整理2005—2021年浦东新区全人口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减寿年数和减寿率等指标分析当地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并采用Joinpo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死亡1 165例,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0.32%,粗死亡率为4.8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5/10万。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粗死亡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3.05%,P=0.002),2012—2021年呈上升趋势(APC=7.66%,P=0.012);标化死亡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6.79%,P<0.001),2005—2021年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93%,P=0.009);减寿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3.79%,P<0.001),2012—2021年呈上升趋势(APC=6.93%,P=0.011)。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死亡年龄为50.8~105.8岁,死亡年龄分布以≥80岁为主(79.48%),且≥80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98%,P=0.027);70~79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为16.57%,其死亡比例(AAPC=-5.13%,P=0.026)、粗死亡率(AAPC=-7.20%,P=0.003)和减寿率(AAPC=-6.89%,P=0.005)整体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高龄(≥80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高龄女性居民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值得当地重点关注,促进高龄女性精神健康有益于提高当地女性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生物医学数据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究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呼吸障碍相关基因靶点,筛选潜在有效的化学药和中药。方法 使用GenCLiP 3网站获取COVID-19和其主要症状咳嗽、发热、呼吸障碍共4个关键词的共有靶点,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和通路富集分析,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共有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得核心基因,运用DGIdb数据库、SymMap数据库针对核心基因进行中西医治疗药物预测。结果 获得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共有基因靶点28个,其中有IL2、IL1B、CCL2等核心基因16个,使用DGIdb数据库筛选获得与16个关键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学药包括沙利度胺、来氟米特、环孢素等28种,中药包括虎杖、黄芪、芦荟等70味。结论 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的病理机制可能和CD4、KNG1、VEGFA等28个共有基因相关,可能通过介导TNF、IL-17等信号通路参与COVID-19病理过程。潜在有效药物可能通过作用相关靶点通路起到治疗COVID-19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对重症监护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治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剂量镇静加气管插管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进行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以及抑郁状态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贵州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与认知功能的联系,并分析焦虑和睡眠在其间的中介作用,为认知功能减退及痴呆的行为预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19年7—8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农村≥60岁者共1 615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MMSE)、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焦虑状态量表(GAD - 2)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焦虑、睡眠及认知功能四者间的联系。结果 1 615名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为(21.09±5.21)分,女性(t = 16.559,P<0.001)、少数民族(t = 2.425,P = 0.015)、非在婚(t = 8.954,P<0.001)、年龄越大(F = 42.638,P<0.001)、文化程度越低(F = 174.167,P<0.001)的老年人认知功能相对较差。MMSE得分与GAD - 2、AIS得分均呈负相关,与SSRS得分呈正相关(r = - 0.135、 - 0.135、0.271,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水平对认知功能的总效应值为0.374,其中社会支持对认知功能的直接效应值0.353(95%CI:0.294~0.411),睡眠的中介效应值0.010(95%CI:0.002~0.020)及焦虑和睡眠的链式中介效应值0.011(95%CI:0.003~0.020)。结论 老年人社会支持可能直接影响认知功能,也可能通过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及睡眠和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评判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疼痛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评判性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状态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变化,同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度、重度疼痛患者所占比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中度、重度疼痛比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观察组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采用评判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BackgroundA recent Delphi study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with eating disorder (ED) consumers and carers, ED specialists were less likely to endorse involvement of a dietitian as a standard component of treatment. In addition, there was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se groups regarding the inclusion of a number of components of dietetic treatment.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se data to identify areas of disagreement among ED specialist dietitians, ED specialist non–dietetic clinicians, consumers, and carers with regard to outpatient dietetic treatment.Design and participants/settingThe ED specialists panel from a previous Delphi study was recoded into 2 panels: ED specialist dietitians (n = 31) and ED specialist non–dietetic clinicians (n = 48) to compare responses of these panels with responses from consumers (n = 32) and carers (n = 23).Main outcome measuresStatements in 7 categories relating to referral to dietitian,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outpatient dietetic treatment regarding 4 ED patient populations, strategies to promote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skills dietitians should possess if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n ED were rated on a 5-point Likert scale.Statistical analysis performed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conducted with post-hoc multiple comparisons to compare mean statement ratings.ResultsThirty-seven statements (30%)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5) in responses between panels. Discrepancies were primarily observed for statements regarding how and when dietetics is included in treatment and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etetic treatment, particularly the use of behavioral tasks, such meal plans and self-monitoring. Results also highlighted deficits in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of core responsibilities of dietitians in ED treatment and dietitians “drifting” from delivering evidence-based components of dietetic treatment.Conclusions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discrepancies among ED dietitians, clinicians, consumers, and carers regarding what dietetic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EDs should encompass. It also indicates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optimizing dietetic treatment for EDs that is conduc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dividuals with lived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0.
住院患者睡眠不良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患者睡眠的因 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噪音、医疗护理行为及灯光,而疼痛是影响手术后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住院患者睡眠不良绝大多数情 况下可防可治。解决住院患者睡眠不良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包括提高对睡眠问题的认识、强化睡眠诊断、常规评估睡眠情况、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降低医院中位声级水平、优化病房护理管理、减少医疗护理行为对睡眠的干扰以及增加必要的非药物和药 物干预。住院患者睡眠不良事关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需要全社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部门,尤其是医护人员的高 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