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27篇
  免费   3093篇
  国内免费   1788篇
耳鼻咽喉   259篇
儿科学   230篇
妇产科学   177篇
基础医学   2361篇
口腔科学   675篇
临床医学   6428篇
内科学   2622篇
皮肤病学   151篇
神经病学   501篇
特种医学   11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1985篇
综合类   13069篇
预防医学   7865篇
眼科学   543篇
药学   7955篇
  63篇
中国医学   7253篇
肿瘤学   808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867篇
  2022年   926篇
  2021年   1192篇
  2020年   1244篇
  2019年   1111篇
  2018年   721篇
  2017年   1041篇
  2016年   1240篇
  2015年   1707篇
  2014年   2928篇
  2013年   2679篇
  2012年   3653篇
  2011年   4139篇
  2010年   4638篇
  2009年   3604篇
  2008年   3090篇
  2007年   2547篇
  2006年   2231篇
  2005年   2490篇
  2004年   1831篇
  2003年   1823篇
  2002年   1482篇
  2001年   1296篇
  2000年   1085篇
  1999年   761篇
  1998年   596篇
  1997年   471篇
  1996年   509篇
  1995年   486篇
  1994年   428篇
  1993年   263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55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意图:时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初步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让幼儿充分做好上小学的身心准备,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指出:"5~6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的前后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M细胞)变化的影响,为大黄附子汤临床防治SAP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选取40只健康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黄附子汤对照组、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其中SAP组和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分别以3.5 g/kg剂量腹腔注射20% L-精氨酸,空白对照组和大黄附子汤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于造模后12、24、36 h,空白对照组和SAP组给予等渗盐水0.2 mL,大黄附子汤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大黄附子汤0.2 mL灌肠,均于造模完成48 h后处死取材,使用ELISA检测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含量,取回肠及胰腺组织行HE染色、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细胞特异性蛋白GP2并评分。 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腹腔注射后小鼠一般情况好,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水,四肢活动自如,行动未受影响;SAP组小鼠腹腔注射后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呼吸急促,拱背收腹,饮水减少。(2)SAP组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进行对比,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出现显著下降(P<0.05)。(3)HE染色:SAP组胰腺及回肠组织坏死严重,可见大量白细胞浸润。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胰腺及回肠组织轻度坏死,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浸润。(4)免疫组化染色:SAP组与对照组相比GP2表达降低(P<0.05);相较于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GP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 结论大黄附子汤治疗可改善作为肠道免疫应答起始的M细胞数量与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应答,减轻肠免疫屏障损伤,减少内毒素入血,改善SAP症状。  相似文献   
3.
Neuroinflammation and the NACHT, LRR, and PYD domains-containing protein 3 inflammasome play crucial roles in secondary tissue damage following an initial insult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Maraviroc, a 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 antagonist, has been viewed as a new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many neuroinflammatory diseases.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maraviroc on TBI-induced neuroinflammation. A moderate-TBI mouse model was subjected to a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device. Mara...  相似文献   
4.
黄家俊  熊艳  吴建平  罗华   《四川医学》2022,43(7):690-693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N400在评价新诊断特发性或隐源性青年癫痫患者在早期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3月新诊断特发性或隐源性青年癫痫患者23例作为癫痫组,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详细记录癫痫病史并长程脑电图监测,两组均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Moca量表评分、瑞文测验-联合型(IQ分),以排除临床已存在认知功能的癫痫患者;采用中文正常语句结尾关键词语义匹配与非匹配的模式对癫痫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N400检测,分析对比两组之间N400潜伏时间及波幅变化。结果 癫痫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潜伏时间较正常组延长(P<0.05),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N400可以为作评价癫痫患者早期的脑功能损害的电生理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温病的治法祛湿法为例,提出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包括建立"三人为师"规则、"发言签"规则,营造讨论气氛,角色分配包括向导、刺头、记录员、法官、汇报人,然后按照"领结模型"展开讨论,最后按照表达意愿、思维技能、学生间互动、内容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评估,旨在培养学生温病学临床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孙丽平教授治疗小儿咳嗽临床常用的8组对药,即前胡与白前、紫菀与款冬花、苦杏仁与桃仁、橘红与桔梗、瓜蒌与冬瓜子、地龙与僵蚕、川贝母与浙贝母、沙参与麦冬的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心得,并列举其临证经典医案,结合中药学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分析孙教授运用对药治疗小儿咳嗽的学术经验及用药思路。孙教授认为小儿体属稚阳,其咳多起肺虚实之热,主以清热护肺,次以运脾滋阴,主次同疗,则阴阳平矣,强调小儿咳嗽用药,应以辨别个体体质差异为基础,提倡对药组方"肺脾同治、气血通调、阴阳平补"的用药理念。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7.
以中职助产专业化学课程中“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紧紧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让相对独立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传统膀胱截石位与改良膀胱截石位对超声评估前盆腔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应用交叉设计二阶段法,将100例行盆底超声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先传统体位后改良体位规范盆底超声,B组采用先改良体位后传统体位规范盆底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种体位检查的成功率、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时各盆腔参数的差异。结果 改良体位获得最大Valsalva动作的成功率大于传统体位(96% vs 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P=0.037)。两种体位在静息状态时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改良体位在最大Valsalva动作时的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大于传统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参数受实验顺序影响不明显,改良体位下尿道漏斗形成率大于传统体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因素对评估前盆腔相关参数具有影响,改良体位法获得的前盆腔相关参数与传统体位有一定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9.
郭宗儒 《药学学报》2022,(2):251-264
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实现临床价值为导向,是新药创制的宗旨和路径。无论首创性药物或是仿创性药物都是为了满足患者对无药可治或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需求。以生物学基础研究驱动的创新药物,为实现临床价值包含三个要素或环节,即理解致病的分子机制;把握疾病的微观特征;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是贯穿其中的转化医学,药物化学扮演重要角色。即将生物学/医学的基础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模型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分析分子调控过程中找到治疗疾病的关键节点。患者的症状、生化常规和影像特征等宏观表象,难以在分子水平上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信息,生物学的发展,得以在微观水平作分子生物学分析,例如基因缺失与变异、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等技术,结合疾病的分子机制,可从多样本和大数据分析中归纳基因-蛋白(酶、受体、通道、信号分子等)与疾病的关系,对创制新药和疗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洞察疾病的微观特征是上述发病的分子机制的延续和深化,为创制新药提供可行的科学路径。当阐明了疾病的分子机制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既有药物(或活性物质)的应用就有了更深刻和广泛的认识,提供了药物设计和应用的新思路。构建新分子结构(NME)的药...  相似文献   
10.
粒子设计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结合了配方科学、界面学、传热与传质、固态物理学、粉体学、纳米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开发功能性质优良的粒子。基于粒子设计理论的中药粉体改性技术,在不影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从物理结构层面改善中药粉体的流动性、压缩性、崩解和溶出行为、引湿性、润湿性等功能性质,极大推动了中药固体制剂的发展。本综述通过对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别从粒子设计原理、粉体改性技术、粉体改性所用设备、在中药粉体中的应用及改性机制进行概述,以期对粒子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