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癫痫杂志》2021,7(2):189-190
“很多人都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如何看待癫痫这种疾病?我的回答永远是:没有人比患者更了解癫痫,而我们永远在外围。”作为国际癫痫病友会(IBE)副主席、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专家,丁玎教授却认为,对于癫痫自己依旧“知之甚少”。当癫痫病因依旧成谜,当污名化、病耻感正困扰患者,丁玎教授和她的同行们早已将目光从“病”转移到“人”的身上。面对癫痫疾病,丁玎教授期待,抗癫痫事业里每个人都是“小齿轮”。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和推动Schizophrenia中文诊断名的更名工作。Schizophrenia目前的中文诊断名为“精神分裂症”,然而这一诊断名并未准确反映疾病情况且存在污名化问题。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动Schizophrenia诊断名的变更,将诊断名更改为“统合失调症”“调弦病”“思觉失调症”等。中国大陆医学界应推动Schizophrenia新中文诊断名的命名工作,建议将Schizophrenia的诊断名从“精神分裂症”更改为“思觉失调症”。  相似文献   
4.
传染病暴发后不同时期各类人群的心理反应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行传染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因素。本文回顾以往研究结果,以疫情发生的时间为线索梳理传染病大爆发对医护人员、患者和大众三类人群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探究不良心理反应的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为疫情爆发后的心理研究和疏导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提示,接下来应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追踪调查、重视传染病污名化和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及疫情后积极心理品质的变化,并在心理干预工作中充分利用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记得2007年意大利足球明星巴乔来华的时候,接受了《天下足球》的采访。当主持人问巴乔对自己的儿子小马蒂亚有什么期许的时候,他只是简单地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回答,多半是出乎很多中国家长意料之外的。因为在中国,很少有父母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相反,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善良是无用的别名。善良不重要吗?不,我想每一个人都知道善良的价值,可是在中国,这一美德却长期地被污名化了,甚至成了无用的代名词。我们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深入了解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的污名化体验,为帮助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心身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解释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有自杀未遂经历的15例青少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即自我污名负性情绪体验(羞耻与自责,绝望与愤怒),公众污名负性体验(家人不理解加深羞耻和愤怒,老师、同学反应和期待有落差,网友言语冲击感受失落),负性体验后的消极应对(自我表露意愿低,产生再自杀想法,回避专业帮助,回避正常人际交往)。结论 自杀未遂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污名负性情绪和公众污名负性情绪,由此产生消极应对。因此,应积极调整自杀未遂青少年对污名的片面认知,改善其应对污名的方式,促进自杀未遂青少年身心的康复,防止再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总结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及就医过程中的污名化体验,了解其内心真实诉求,为更好地针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JBI、CINAHL、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EBSCO 数据库、Embase 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8月18日收录的所有有关艾滋病患者污名化体验及应对措施的所有类型的质性研究,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研究,提炼出51个完好明确的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形成6个新类别,得出3个整合结果:自我污名化(自我污名化导致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持续堆积和回避社会行为);家庭污名化(家庭污名化导致家庭成员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抵抗心理和出现排斥行为);公众污名化(公众污名化导致公众对艾滋病患者言语上进行指责、羞辱及行为上过度预防)。结论 健全自我认知、良好家庭支持系统及稳定医疗系统三者的建立是消除艾滋病患者污名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背景 中国男男性行为(MSM)者的抑郁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长期的抑郁症状不仅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还会增加自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因此MSM者的抑郁问题亟待解决。 目的 探索MSM者抑郁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探究HIV相关知识及预期污名化对抑郁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12-16至2021-03-02通过同性社交软件Blued7.5平台选取1 394例未感染HIV或感染状态未知的MSM者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HIV知识问卷、HIV预期污名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对抑郁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抑郁类别与HIV相关知识及预期污名化的相关性。 结果 最终收回问卷1 396份,有效问卷1 394份,有效率为99.9%。以CES-D10的10个条目为外显指标,依次选取1~5个潜在类别模型对MSM者抑郁状况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最终选择含有4个类别的模型,各组的类别概率:"无明显抑郁"占40.1%,"可能存在抑郁风险"占21.6%,"可能存在轻微抑郁"占28.0%,"可能存在中至重度抑郁"占10.3%。为检验该分类的准确性,将根据CES-D10的截断值所判断的抑郁结果(0=无抑郁,1=存在抑郁)与潜在类别分析所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0=无明显抑郁+可能存在抑郁风险,1=可能存在轻微抑郁+可能存在中至重度抑郁),结果显示Kappa=0.73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HIV相关知识(OR=0.926,P=0.001)、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OR=0.642,P=0.003)是可能存在抑郁风险的影响因素;HIV预期污名化(OR=1.594,P<0.001)、已婚(OR=0.593,P=0.026)是可能存在轻微抑郁的影响因素;高水平HIV相关知识(OR=0.935,P=0.026)、HIV预期污名化(OR=2.239,P<0.001)、无固定工作(OR=1.518,P=0.045)是可能存在中至重度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论 MSM者的抑郁具有明显的类别特征,本研究可为针对MSM者的抑郁状况施行精准干预提供新思路。相关部门可考虑结合社交媒体针对MSM者的HIV相关知识及预期污名化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及控制MSM者抑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耻感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的相关性,以及成瘾医学专业的慕课学习对戒毒所患者耻感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11日—18日在眉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物质使用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授课组。对照组仅参与劳动改造,授课组在劳动改造之外还参加成瘾医学专业的慕课学习。干预前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干预前后采用物质使用障碍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Substance Use Stigma Mechanisms Scale,SUSMS-C)评估耻感,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情绪。分析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与耻感的相关性,以及干预前后耻感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7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41例,授课组37例。SUSMS-C各项评分与吸烟、饮酒、使用甲基苯丙胺均无相关性(P>0.05)。SAS、SDS评分均与耻感总分、...  相似文献   
10.
韩寒 《养生大世界》2014,(11):74-77
<正>"公知"这两个字越来越臭,还株连到了"知识分子"这个名词。"公知"被污名化应该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记得以前,很多杂志还会评选年度公知,我也曾入选过,但不知何时,大家就开始用"公知"两字骂人了,明明两方都是公知,观点之争到一半,一方忽然大喊,你们是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