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3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6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52篇
预防医学   24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4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的强迫性和攻击性行为并分析其关联性,为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启动标准的调整提供可能的实验参考。方法:选取24只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8)、PTSD组(n=9)、强迫症(OCD)组(n=7);另取20只21天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攻击组、工具鼠组。PTSD组、OCD组、攻击组大鼠分别用单次延长应激、喹吡罗、应激源性攻击方法造模,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离巢返巢、居住入侵与拒缚反射等试验进行相应模型鉴定和行为观察。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PTSD组在旷场试验中总路程、跨格数、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总路程、进入开放臂时间均减少,在离巢返巢试验中运动总路程减少,回家停留时间增加。(2)在居住入侵试验与拒缚反射评分中,PTSD组、OCD组的评分相近,均高于正常组低于攻击组。(3)PTSD组、OCD组的强迫性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结论:PTSD大鼠具有明显的强迫性行为与攻击性行为,且两者间可能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攻击行为是重性精神疾病的特征之一。精神分裂症发 生攻击 / 暴力行为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社会危害性大。理解、掌握精神分裂症攻击 / 暴力行为的神经 生物学机制对其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暴力行为的MRI研究虽有一定的 进展但成果较为有限,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暴力行为的MRI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护士已被认为是高压力职业人群[1],遭受暴力攻击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特征[2],而两者之间关系的探索尚较缺乏。本研究立足京津冀地区,旨在调查该护士遭受暴力攻击的情况及工作压力的现状并分析相关性,以期为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提升和工作压力的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背景 既往欺负行为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针对3~6岁幼儿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广西3~6岁幼儿欺负行为的现状,为更好地预防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3-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广西桂林市、柳州市、来宾市、南宁市、玉林市选取10所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每所幼儿园抽取小班、中班、大班各1个班,共30个班1 054例幼儿进行调查研究。使用本课题组编制的《3~6岁幼儿欺负行为评定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由各班班主任填写,借助摄像头现场观察并记录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状况。问卷包括基本情况、欺负行为评定量表(由间接受欺负、直接受欺负、欺负他人、对欺负的应对4个分量表组成,其中直接受欺负分量表可细分为言语欺负、身体欺负、财物欺负项目)、欺负行为发生场所。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054份,回收有效问卷982份,回收有效率为93.2%。982名幼儿中男518例,女464例;卷入欺负行为184名(占18.7%,其中间接受欺负34名、直接受欺负98名、欺负他人52名),未卷入欺负行为798名(占81.3%)。男性幼儿卷入欺负行为、欺负他人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班段幼儿卷入欺负行为、直接受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受欺负幼儿受到直接言语欺负发生率低于女性,直接身体欺负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班段受欺负幼儿受到直接言语欺负、间接受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欺负幼儿对欺负的应对分量表得分〔(19.9±4.1)分〕高于未卷入欺负行为幼儿〔(10.3±3.5)分〕(t=28.15,P<0.01)。卷入欺负行为的184名幼儿中,欺负行为发生的场所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活动室〔76例(41.3%)〕、室外活动场〔36例(19.6%)〕、过道和大厅〔34例(18.5%)〕。不同班段幼儿欺负行为发生在室外活动场、活动室、幼儿园角落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3~6岁幼儿欺负行为检出率较高,卷入欺负行为、欺负他人的幼儿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卷入欺负行为、直接受欺负幼儿在班段上存在差异;幼儿在直接受欺负时,其受言语欺负和身体受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其受言语欺负在班段中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班段幼儿在受欺负发生率、欺负行为发生场所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修订Buss-Warren攻击问卷,并建立中国9~18岁农村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常模.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中国5省15个农村地区共21543名9~18岁农村中小学生进行Buss-Warren攻击问卷调查.联合项目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信效度检验等对Buss-Warren攻击问卷进行修订及验证,分析探讨攻击问卷各维度实际作用及作用大小,并建立相应常模临界值.结果 Buss-Warren攻击问卷经修订,其Cronbachα系数、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依次为0.87,0.84,重测信度为0.88.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各项指标均优于未修订前,RMSEA=0.04,RMR=0.05,GFI=0.95,IFI=0.87,CFI=0.87,HOELTER 0.05=596.各分量表分与总表分相关系数介于0.67~0.81之间(P值均<0.01).根据统计检验及效果量结果,确定攻击问卷总表及5个分量表相应T分数("≤29""30~39""40~44""45~54""55~59""60~69""≥70")及等值原始分临界值.结论 本研究修订的Buss-Warren攻击问卷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模型拟合度良好,并能有效代表初始问卷的测评内容,可在中国农村中小学生群体中使用.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存在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冲动控制障碍是PD非运动症状之一,但常被临床忽视。本文从PD冲动控制障碍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城市学龄期儿童对"二孩"的接纳情况,探索其攻击行为与对"二孩"的接纳程度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三所小学,抽取2~6年级共计926名小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中排行老大(简称"一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儿童基本情况、儿童12-条目攻击行为自评量表、家庭状况、接纳状况评估问卷四部分。结果926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531名(57.34%)、"一孩"395名(42.66%)。"一孩"对"二孩"接纳率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对"二孩"的接纳率(P < 0.01)。"一孩"在躯体攻击维度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在该维度的得分(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攻击和语言攻击倾向高是独生子女对"二孩"接纳的制约因素。年龄增长是"一孩"对"二孩"接纳的促进因素。而躯体攻击、语言攻击和敌意倾向高是"一孩"对"二孩"接纳的制约因素。结论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减少儿童攻击行为并改善同胞接纳情况,建议父母做好独生子女和"一孩"的心理疏导工作,采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以尝试混龄教育模式,为儿童父母开展家长学校,促进儿童的"二孩"接纳度。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安徽省3市、1县中的4所初中共27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调查问卷、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以及初中生个性特质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总分为(56.00±10.46)分,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性别(P=0.008)、生源地(P=0.022)、初中生个性特质中的神经质维度(P=0.000)、友善性维度(P=0.021)与开放性维度(P=0.039)。结论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心理特征与性别,初中生个性特质中的神经质维度、友善性维度与开放性维度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