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在脑胶质瘤外科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30例脑内肿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图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并进行FA值、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结论:DTI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别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猫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病理的对比研究,探讨DT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选取22只猫,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I及DTI扫描,以最大角加速度(6.43±0.15)×105rad/s2制成急性DAI模型,连续观察DAI前及DAI后3h、6h、24h、48h、72h 6个时相点,另于上述相同6个相点,分别选取6只猫用于嗜伊红(HE)及嗜银染色、6只猫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常规MRI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2例、脑挫裂伤2例、脑室内出血1例、同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2例、同时显示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内点状出血2例.DTI显示猫DAI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于48h达最低,72h轻度回升(但仍低于DAI前),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72h达最低.HE、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轴索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fMRI与DTI联合应用在神经导航下切除运动区附近病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fMRI与DTI联合应用在大脑皮层运动区附近病变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18例大脑皮层运动区附近病变的患者,采用组块设计,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获得运动区皮层激活,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获得白质纤维束走行,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影像融合后,术中定位皮层运动区与锥体束,经神经电生理检查验证后,避开功能区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 fMRI确定的功能区与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12例病变全切,6例大部切除.术后肢体肌力好转或无变化14例,3例出现一过性加重,1例遗留永久性功能损害.结论 在神经导航辅助下fMRI与DTI联合应用可以准确定位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提高病变切除程度,减少术后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fMRI功能导航下切除汉语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导航在汉语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大脑皮层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患者,通过组块设计的汉语朗读任务,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获得运动性语言区激活,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获得白质纤维束走行,将结构影像、fMRI功能影像与DTI的各项异性系数(FA)图像同时传入导航系统,术中定位fMRI确定的语言区,在唤醒状态利用皮层电刺激技术进行语言区验证,避开运动性语言区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 本组患者29例术前语言功能正常,14例有不同程度语言功能障碍.38例获得了有效的fMRI语言区激活,进行了36例核心激活脑区与皮层电刺激比较:25例为重叠关系,11例为邻近关系.手术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份切除12例.术后语言功能8例较术前好转,31例无变化,4例出现短暂性运动性失语.结论 汉语朗读任务所获得的fMRI运动性语言区激活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准确性;fMRI导航手术可以提高汉语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切除程度,减少术后运动性失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肿瘤脑浸润的量化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颅内肿瘤脑浸润程度的量化和临床应用。方法颅内肿瘤40例,其中脑胶质瘤20例,脑膜瘤12例,脑转移瘤8例,均经病理证实;建立不同颅内肿瘤的脑浸润病理标准,并以此标准分入各亚组;利用MRI常规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比较,确定并测量5个兴趣区(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较分析不同肿瘤FA值的差异及其与肿瘤脑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胶质瘤中有10例的DTI图像超出常规MRI范围,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中未见;FA值由瘤体区向外呈递增趋势,其中胶质瘤组内最大增幅出现在瘤周水肿区和水肿外区之间,而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亚组出现在肿瘤实体区和瘤周水肿区之间;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与肿瘤脑浸润程度显著相关;在脑胶质瘤中有脑浸润者的瘤周水肿区FA值显著低于无脑浸润胶质瘤和非胶质来源肿瘤。结论DTI可用于量化比较不同脑肿瘤的脑浸润程度,其瘤周水肿区的FA值可用于指导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对延缓复发、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评估及鉴别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法:健康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组、AD组和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组各20例,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与NC组比较, 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P〈0.05);aMCI组仅扣带束FA值降低,与AD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VD组下额枕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白质纤维束完整性,AD组白质损害甚于aMCI患者;扣带束FA值可以作为aMCI患者筛查的指标;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对SIVD与AD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胶质瘤脑浸润程度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病理和影像学的方法研究胶质瘤脑浸润程度与其病理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需作内减压的脑胶质瘤患者30例,通过手术获取肿瘤区和瘤周水肿区组织标本;肿瘤区组织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肿瘤分级,瘤周水肿区通过病理检查作肿瘤细胞计数和细胞密度分析,确定肿瘤脑浸润程度,将两者作相关分析;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5个兴趣区(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的分量各向异性(FA)值,将瘤周水肿区的FA值与肿瘤的病理脑浸润程度和病理级别分别作相关分析。结果胶质瘤脑浸润程度和病理级别间无显著相关性;瘤周水肿区的FA值与胶质瘤病理脑浸润程度呈负相关性;瘤周水肿区的FA值与胶质瘤病理级别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从病理和影像学分析的角度来看,传统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与肿瘤脑浸润程度无显著相关性,高级别的胶质瘤并不一定具有更高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0.
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主要脑区白质纤维束有无异常.方法 对未系统使用过精神药物治疗的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测量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额叶白质、双侧扣带束前部和双侧海马头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 ①患者组及对照组组内比较,左右侧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组左侧海马头和胼胝体压部FA值[(0.17±0.03),(0.73±0.09)]显著低于对照组[(0.20±0.02),(0.79±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组左右侧扣带束前部FA值[(0.28±0.06),(0.29±0.05)]低于对照组[(0.43±0.07),(0.38±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双侧扣带束前部、胼胝体压部及左侧海马头的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受损,提示其可能存在脑神经发育连接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