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11篇
  免费   1243篇
  国内免费   969篇
耳鼻咽喉   102篇
儿科学   1671篇
妇产科学   324篇
基础医学   1422篇
口腔科学   62篇
临床医学   2761篇
内科学   1473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701篇
特种医学   11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735篇
综合类   8312篇
预防医学   1809篇
眼科学   231篇
药学   3260篇
  18篇
中国医学   1587篇
肿瘤学   519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387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458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870篇
  2013年   971篇
  2012年   1264篇
  2011年   1527篇
  2010年   1394篇
  2009年   1556篇
  2008年   1707篇
  2007年   1658篇
  2006年   1574篇
  2005年   1613篇
  2004年   1412篇
  2003年   1181篇
  2002年   921篇
  2001年   895篇
  2000年   768篇
  1999年   686篇
  1998年   546篇
  1997年   491篇
  1996年   407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黄芩苷对乳腺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CVP)、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及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黄芩苷可能的抗乳腺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在裸鼠皮下接种MDA-MB-231乳腺癌细胞株建立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黄芩苷组、阿霉素组、黄芩苷+阿霉素组。于接种第7日开始:黄芩苷组每天灌胃黄芩苷水溶液(100 mg·kg-1),连续14天;阿霉素组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阿霉素(5mg·kg-1),共用药5次;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1),连续14天;黄芩苷+阿霉素组每天灌胃黄芩苷水溶液(100 mg·kg-1),连续14天,并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阿霉素5 mg·kg-1,共5次。给药期间监测移植瘤体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620 nm下测OD值来反映黄芩苷对肿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比色法检测黄芩苷对裸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赖氨酰氧化酶(LOX)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组、阿霉素组、黄芩苷+阿霉素组瘤体重量均明显减轻(P<0.05);黄芩苷+阿霉素组瘤体重量较阿霉素组明显减轻(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组降低乳腺癌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阿霉素组则增加肿瘤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黄芩苷组能够明显抑制荷瘤裸鼠血清MD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阿霉素组促进MD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芩苷+阿霉素组促进MD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组裸鼠乳腺癌组织LOX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阿霉素组肿瘤组织中LOX表达增加(P<0.05);黄芩苷+阿霉素组能下调裸鼠乳腺癌组织LOX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黄芩苷降低肿瘤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裸鼠血清中丙二醛、乳腺癌组织中赖氨酰氧化酶的表达,从而改变肿瘤缺氧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3.
赵曦  黄泽清 《现代肿瘤医学》2020,(20):3484-3489
目的:研究七氟烷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缺氧复氧环境下的作用和机制初探。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诱导分化培养鉴定其免疫表型和分化潜能。细胞随机分为3组:组1空白对照组;组2缺氧复氧组(缺氧24 h,复氧24 h);组3七氟烷预处理组(2%七氟烷预处理2 h后,缺氧24 h,复氧24 h)。处理后收集各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组2相比,组3 MSCs凋亡率明显下降,处于S期细胞增多,细胞增殖能力增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组2相比,组3磷酸化ERK蛋白表达上升。结论:七氟烷预处理能提高缺氧复氧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降低MSCs凋亡数量,并能增强MSCs的增殖能力,这一机制与七氟烷促进MSCs细胞p-ERK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期诊疗方(XGZQZLF)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等为支撑,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一步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和通路注释,研究XGZQZLF治疗COVID-19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出XGZQZLF有效成分80个,通过调控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等208个肺炎相关靶点,以及主要通过调控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炎症和免疫相关通路发挥治疗COVID-19的作用。结论 XGZQZLF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发挥治疗COVID-19的作用,为XGZQZLF治疗COVID-19的生物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COVID-19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早期有创通气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ALVF)对患者缺氧及生命体征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100例ALV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发病后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早期通气组),50例发病后首先给予无创通气,1h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改用有创机械通气(晚期通气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动脉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 O2)、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p H。结果:早期通气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晚期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开始治疗时PO2、Sa 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0. 5h、1h、3h后早期通气组患者PO2、Sa O2水平显著高于晚期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开始治疗时RR、HR、MAP、p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h后早期通气组患者RR、HR显著低于晚期通气组,MAP、p H显著高于晚期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给予ALVF患者有创通气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迅速改善患者缺氧症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病原学分析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研究。 方法 选择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71例,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取患者骨髓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HIF-1α、VEGF和Bcl-2表达,以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171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54例(医院感染率为31.5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和胃肠道为主,分别占35.19%、24.07%和16.67%;共分离病原菌71株,革兰阴性菌39株占54.93%;71株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21.13%、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占16.90%、铜绿假单胞菌10株占14.0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株占12.68%。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53.33%;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60.00%。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75.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66.67%。感染组骨髓组织中HIF-1α和VEGF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未感染组而Bcl-2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未感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患者骨髓组织中HIF-1α和VEGF呈高表达而Bcl-2呈低表达,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新生儿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苯巴比妥治疗,研究组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治疗前后NBNA评分统计。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不同程度的时间恢复效果、治疗后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过程当中,神经节苷脂联合苯巴比妥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新生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377-5p 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的靶向关系以及通过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增殖、侵袭和EMT的调控作用。方法:qPCR检测35 例人HCC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miR-377-5p 的表达水平。将HepG2 细胞分为对照组、mimic NC组、miR-377-5p mimic 组,qPCR 检测转染效率;EdU染色、Transwell 和Western blotting(WB)检测miR-377-5p 过表达对HepG2 细胞增殖、侵袭及其增殖相关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标志蛋白E-cadherin、N-cadherin 表达的影响;qPCR、WB检测miR-377-5p 过表达对HepG2 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77-5p 与HIF-1α 基因的靶向关系。结果:HCC 组织中miR-377-5p 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miR-377-5p mimic 组HepG2细胞中miR-377-5p 水平明显升高,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降低(均P<0.01),EMT、N-cadherin 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而E-cadherin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miR-377-5p mimic 组中HIF-1α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 或P<0.05)。miR-377-5p 靶向抑制HIF-1α 基因表达,并抑制VEGF通路的激活(均P<0.05)。结论:miR-377-5p 通过靶向抑制HIF-1α 基因表达和下调VEGF信号通路从而抑制HepG2 细胞的增殖、侵袭和E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