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72篇
  免费   658篇
  国内免费   233篇
耳鼻咽喉   91篇
儿科学   310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296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5884篇
内科学   807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153篇
特种医学   4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692篇
综合类   6290篇
预防医学   3377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2824篇
  28篇
中国医学   927篇
肿瘤学   1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406篇
  2020年   690篇
  2019年   571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529篇
  2016年   517篇
  2015年   747篇
  2014年   1492篇
  2013年   1478篇
  2012年   1894篇
  2011年   1860篇
  2010年   1665篇
  2009年   1492篇
  2008年   1311篇
  2007年   1264篇
  2006年   1203篇
  2005年   1234篇
  2004年   880篇
  2003年   711篇
  2002年   480篇
  2001年   462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312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ICU护士执行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的障碍因素,为制定身体约束标准化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理论域框架(TDF)制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2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按照TDF的相关领域对转录后的资料进行归类,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CU护士对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理解存在偏差、对约束替代措施内容的不熟悉是其执行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的障碍因素之一;身体约束缩减方案评估工具、决策流程的不规范对缩减约束行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环境因素的限制及对缩减约束结果的担忧,使ICU护士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执行;科室缺乏支持缩减约束的组织氛围,难以引起护士对执行约束缩减行动的重视,进而削减执行的动力。结合理论域框架将上述因素分别归属为知识、自我效能、环境背景和资源、社会影响、行为规范5个领域。结论:知识、自我效能、环境背景和资源、社会影响及行为规范为ICU护士执行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的障碍因素。科室要在明确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层对执行缩减约束的重视和支持。制定缩减约束评估决策规范化流程以及培训方案,倡导团队协作,创造支持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的组织氛围,坚定ICU护士执行缩减约束的信心,促进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的持续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及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9月在我院ICU治疗的气管插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分为拔管组21例和未拔管组7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自2020年10月我科实施HFMEA,选择2020年10月~12月ICU气管插管患者100例,比较实施HFMEA前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责任护士ICU工作年限、APACHEⅡ评分、置管天数、正确使用约束、镇静与躁动评分是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任护士ICU工作年限短、镇静与躁动评分高是非计划性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正确使用约束是保护因素(P<0.05)。实施HFMEA后,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实施HFMEA前(P<0.05)。结论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较高,责任护士经验缺乏、患者躁动、未正确使用约束等是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实施HFMEA后,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循序渐进康复训练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ICU机械通气患者96例,将2019年1月-12月4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12月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循序渐进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神经肌肉功能、肌力、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神经肌肉功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获得性肌无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神经肌肉功能,降低ICU获得性肌无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压疮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及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按风险等级实施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和荧光笔测试法,对某医院(ICU)风险等级实施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依据风险等级实施物体表面消毒(观察组),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MDRO感染例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平均住院日、环境表面清洁合格率总体改善明显。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对照组降低、重大风险区域环境表面清洁合格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依据风险等级划分区域实施ICU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管理,可以明显提高物体表面卫生质量,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将住院新生儿母乳院外管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于2021年9月—2022年2月通过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和效果评价4个阶段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比较循证实践前后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母乳相关感染发生率、护士及产妇母乳院外管理知识问卷得分、护士及产妇对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21条证据、18条审查指标。循证实践后,新生儿母乳相关感染发生率由5.81%下降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护士及产妇母乳院外管理相关知识问卷得分分别由(70.1±5.4)、(55.8±8.3)分提升至(87.6±5.0)、(74.5±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06,P<0.001;t=8.055,P<0.001);除条目8、13、16外,住院新生儿母乳院外管理审查指标执行率均上升至80%以上。结论 实施基于证据的循证实践能够规范产妇母乳采集、储存、运送行为,提高护士对母乳的监管力度,从而减少母乳被污染的风险,保证母乳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情况与环境消毒质量关系。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2016年1月—2020年12月9个病区ICU患者医院感染率和MDRO感染率|采用环境卫生学采样和细菌培养方法,分析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结果 该医院临床ICU连续5年住院患者医院例次感染率为7.26%,MDRO医院例次感染率为4.11%,环境消毒质量平均总合格率为94.88%。科室间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和MDRO医院例次感染率,环境消毒合格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度间的MDRO医院例次感染率和环境消毒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项目消毒效果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境消毒合格率越高的ICU,其科室的MDRO感染风险越低。该医院环境消毒质量较好,临床ICU住院患者MDRO感染率在可控范围,仍需要加强监督监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检索利司扑兰上市后的不良事件(ADE)报告,挖掘分析安全性信号。方法:检索2004年1月1日~2021年11月3日openFDA中利司扑兰的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检测信号。当报告数a≥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代表阳性信号生成。结果:以“利司扑兰”为首要怀疑的药物报告有446份,严重ADE 154份,共涉及13个系统/器官分类,排名前5位为胃肠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和侵染、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ADE发生频率前10位为腹泻、恶心、发热、疲劳、乏力、头痛、肌无力、感觉异常、皮疹、呕吐;共挖掘43个安全性信号,其中35个未收载于药品说明书,排名前10的信号为尿布皮炎、低血糖无意识、膀胱疼痛、粪便异常、运动功能障碍、误吸、癫痫持续状态、食欲增加、肌肉抽搐、蛋白尿。结论:通过openFDA挖掘利司扑兰的安全性信号,提示除说明书提到的胃肠系统不良反应外,临床还应密切关注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肌肉骨骼肌疾病和心脏系统疾病等不良反应,加强用药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特征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采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时长≥2 d的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住院期间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重症监护病房总住院病例9 551例,总体发生院感429例,总发生率为4.49%,重症监护病房总住院天数为 51 446 d,医院感染日感染发生率为0.83%,过去5年院感发生率和医院感染日感染发生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1)。 不同置管方式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87,P<0.01),以呼吸机相关置管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呼吸道是病例主要感染部位(275例,占64.10%)。429例病例共分离出病原菌 572株,其中37例患者感染2种病原菌,12例患者感染3种及以上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64株(81.12%),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占25.70%(147株)。革兰阳性菌共108株(18.8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7.17%,41株)。分离出非重复多重耐药菌共 1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91.47%,主要为多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1.0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占24.03%,产 ESBL肺炎克雷伯菌占 23.26%;G+以耐甲氧西林为主,占 8.53%。结论 2017—2021年新疆地区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道感染是其主要途径,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强化对呼吸道的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