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4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疾病,预防复发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国内外治疗指南中推荐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为预防复发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且目前已积累一定的研究数据。由于治疗指南更新的相对滞后,针对长效针剂的实际临床应用尚不能及时在指南中全面体现。基于此,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的组织下,由15位精神科专家组成了本共识的专家组,在系统总结长效针剂在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基础上,针对临床实践者最关注的长效针剂实际临床应用问题,包括适用患者人群、用法用量、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特殊人群使用以及使用全程中的医患沟通要点给予了合理阐述,以期帮助医生在实践中规范合理地应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合并代谢综合征不仅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还可能加重精神疾病症状和增加复发风险,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增加额外的个人和社会医疗负担。多种疾病相关因素和治疗药物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有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需要全面评估和正确防治以改善预后。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发起,基于临床研究证据和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国内外指南,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提出临床管理流程建议。本共识的管理建议由精神科专家和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以期为精神科医生规范化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高疾病负担的精神科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 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是降低疾病复发率、致残率和负担的关键;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精 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中使用绘画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措施。现就绘画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作 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改善作用。方法:以开放、随机的方法将60例门诊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治疗,疗程1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12、16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持续性操作测验(CPT)、成人韦氏智力量表(WAIS)中的数字广度测验评估认知功能,采用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自评问卷(Q-LES-Q)评估生活质量,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社会功能;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时点PAN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帕利哌酮组WCST、CPT成绩明显好于治疗前及氟哌啶醇组(P0.05或P0.01);Q-LES-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F=8.71,P0.01),且治疗第12及16周时明显高于氟哌啶醇组(t=2.58,2.84;P均0.01)。治疗后两组PSP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帕利哌酮组明显高于氟哌啶醇组(P0.05或P0.01)。结论: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症状的改善作用相当,但帕利哌酮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精神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80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自知力评定量表(SAI)、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生活质量的生理因子与依从性、疾病意识、精神症状标识及自知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32,-0.243,-0.171,-0.274;P0.05);心理因子与疾病意识和自知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19,-0.203;P0.01);生活质量总分与疾病意识和自知力总分负相关(r=-0.169,-0.175;P0.05),生活质量受自知力总分和阴性症状的影响(β=-0.312,P=0.000;β=-0.157,P=0.037),疾病意识对生活质量心理因子有预测作用(β=-0.291,P=0.003);生活质量总分受自知力总分的影响(β=-0.594,P=0.019)。结论:1自知力较好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2心理因子受疾病意识的影响;3阴性症状对生活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发Tourette综合征(TS)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脑低频振幅比率(fALFF)特征。方法:对16例首发TS患儿(TS组)进行fMRI扫描;计算0.01~0.1 Hz频段fALFF值,并与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16人)比较。结果:TS组fALFF值在左侧梭状回(t=4.36,P0.05)、右侧壳核(t=3.81,P0.05)脑区明显强于对照组;左侧额下回三角部(t=-6.13,P0.05)、右侧额中回(t=-4.35,P0.05)、左侧额上回(t=-4.51,P0.05)、左侧枕中回(t=-6.13,P0.05)、左侧罗兰迪克岛盖(t=-4.58,P0.05)、右侧罗兰迪克岛盖(t=-4.28,P0.05)脑区明显弱于对照组。结论:首发TS患者存在多部位脑功能活动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正>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2],给患者、家属及社会造成巨大痛苦和严重负担[3]。对于该种疾病的研究治疗从未间断过。随着药物研究的进展,非典型抗精神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运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4]。帕利哌酮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利培酮的主要代谢产物,目前认为是通过对中枢多巴胺2(D2)受体和5-羟色胺2(5HT2A)受体拮抗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静息态磁共振技术对早发性抑郁症患者特异性脑区进行定位。方法选择20例我院收治的早发抑郁症患者20例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患者相匹配的20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分别给予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分别应用低频振幅(ALFF)、比特低频振幅(fALFF)方法进行基于体素的组间比较,分析其静息态脑功能的差异。结果 (1)在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中央沟盖、左侧额上回及右侧眶部额中回的ALFF值强于健康对照组,在舌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小脑10区、左侧颞中回区域的ALFF值弱于健康对照组;(2)在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缘上回、右侧中央沟盖、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扣带回及右侧枕中回的fALFF强于健康对照组,在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楔叶及右侧梭状回区域的fALFF值弱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早发性抑郁患者在前额叶、扣带回、边缘系统等多个区域脑自发活动强于健康受试者;在大脑额叶后部、颞叶前部、枕叶及小脑部分区域等多个区域脑自发活动弱于正常受试者;且ALFF及fALFF算法均存在相对一致性,显示这些特定脑区的脑自发活动异常可能是早发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太原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精防)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状况,以提高精防人员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方法对11个地市的50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25个社区服务站,60个乡镇卫生院和958个村卫生所的精防医务人员随机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167份,平均得分为(69.73±13.32)分,其中基本知晓占23.35%,部分知晓占63.68%,较少知晓占12.97%。不同性别、地域、年龄及文化程度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3、10.286,F=3.733、172.023,均P<0.05)。精神卫生知识中一般知识了解程度较高(正确率均>65%),精神疾病病因及精神卫生相关纪念日了解程度较低(正确率均<47%)。结论该市精防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并不乐观,亟需加强对精防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及PubMed,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对照研究9篇,NOS文献质量评价7~9分,均为高质量文献。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荟萃分析:6~11岁男童体诉因子得分留守组高于非留守组(MD=0.99,95%CI:0.20~1.77,P=0.01);6~11岁女童分裂强迫因子得分留守组高于非留守组(MD=1.52,95%CI:1.44~1.60,P0.01)。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荟萃分析:留守组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及困难总分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组(P均0.01),而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非留守组(P0.01)。Rutter儿童行为问卷(Rutter)荟萃分析:留守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组(OR=3.94,95%CI:2.30~8.43,P0.01)。结论留守可增加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留守可能是通过影响儿童的情绪、行为方式及人格特征,从而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且留守对低龄儿童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