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疾病,患者除了自身情绪的改变外,对于疼痛的感知也会发生 变化。临床中,抑郁症患者的疼痛阈值增高常有报道,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也会影响疼痛 阈值。由于病理生理的复杂性,目前关于抑郁症及抗抑郁药物对疼痛阈值的影响及机制的结论阐述较 为单一,但疼痛阈值背后的大脑皮层、脑干的神经机制研究的创新层出不穷。本文就抑郁症及抗抑郁 药物对疼痛阈值的不同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从大脑、脑干、脊髓中的受体与递质方面探讨 疼痛传递及调节的潜在神经机制,旨在为抑郁症患者疼痛阈值改变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病因复杂,遗传因素在儿童ADH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遗传率高达75%。该文就儿童ADHD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主要从候选基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表观遗传学,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了解儿童ADHD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一步帮助医务工作者从遗传学方面增加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招募皖中、皖南、皖北及皖西等地农村老年人(≥65岁),编制信息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采用WHOQOL-BREF量表测定生活质量.比较不同性别人群之间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差别.结果 女性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于男性(54.99±8.30 vs 57.65±8.32),且在生理、心理及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男性(均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在生活质量总分、生理及环境领域得分性别差异仍显著(P<0.05).教育程度低、独身、BMI小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越差.结论 相比之下,女性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较差,需对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GCBT)对高强迫特质大学生认知控制的影响,为开展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干预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2019年3—4月,方便选取合肥市2所高校的68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其中58例高强迫特质大学生,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9名)和对照组(29名)。实验组接受8次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共4周,每周2次,每次90 min),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基线与4周后对2组进行强迫症状量表(OCI-R)及Stroop色词测验(SWCT)、数字广度测验(DST)和威斯康辛卡片测试(WSCT)测评。  结果  干预后,GCBT组OCI-R评分(10.28±7.22)低于对照组(15.90±10.20)分(t=2.42,P < 0.05)。在Stroop C和干扰效应(SIE)耗时上,对照组干预前后分别为(21.89±6.63,8.62±4.43;20.52±7.37,8.04±4.84)s,GCBT组分别为(22.14±4.92,8.36±3.87;16.81±3.43,4.82±1.86)s,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60,10.54,P值均 < 0.05);在DST-倒背得分上,对照组干预前后为(6.21±1.35,6.55±1.45)个,GCBT组为(6.31±1.44,7.24±1.38)个,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96,P < 0.05)。  结论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高强迫特质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但未改变认知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 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 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 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5.5%, 并同时伴有睡眠持续时间障碍(70.0%)、睡眠阻抗(64.2%)、入睡延迟(38.7%)、睡眠焦虑(15.5%)、白天嗜睡(10.1%)等多个维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短等睡眠问题, 母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夜醒等睡眠问题呈负向关联(P值均<0.05);父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 母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焦虑、夜醒、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父母均较高的敌意强制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呈正相关(OR=2.19, 95%CI=1.12~4.28, P=0.02)。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高, 父母支持性参与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正面影响, 而父母敌意强制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年级、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睡眠质量、兴趣以及有无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抑郁情绪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P < 0.05);社会支持、依恋质量好的个体有更少的NSSI行为(均有P < 0.05);居住于城镇、对他人丧失兴趣、以及重度抑郁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高质量的睡眠质量、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及社会支持是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NSSI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和社会应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为中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以减少其NSSI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简版(MPFI-24)的效度和信度。方法:招募被试682人[年龄14~69岁,平均年龄(25±10)岁],将其随机分为两半,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DASS-C21)检验效标关联效度,以心理灵活性综合问卷(CompACT)和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检验聚合效度。2周后选取其中29人进行重测。结果:两个分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均符合6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分别为88.43%和88.63%;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拟合度较好(χ2/df=2.59,RMSEA=0.07,GFI=0.87,AGFI=0.84,NFI=0.89,IFI=0.93,CFI=0.93)。PF分量表总分与MHC-SF总分以及各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ICC=0.21~0.48,均P<0.01),与AAQ-Ⅱ和CompACT总分及2个分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r=-0.19~-0.52,均P<0.01);PI分量表与DASS-C21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ICC=0.37~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探讨羞耻倾向、反刍思维从中起到的中介作用。  方法  2021年5月,随机选取安徽省合肥市4所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情感虐待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对6 91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及序列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结果显示,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失眠现状(β=0.291,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羞耻倾向(β=0.365,P<0.001), 而羞耻倾向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失眠症状(β=0.245,P<0.001),羞耻倾向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反刍思维(β=0.183,P<0.001), 而反刍思维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失眠症状(β=0.981,P<0.001),反刍思维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羞耻倾向可显著正向预测反刍思维(β=0.433,P<0.001),显示出羞耻倾向和反刍思维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  (1) 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症状呈正相关关系。(2)情感虐待可直接影响青少年失眠症状,也可以通过3种间接效应影响失眠症状,即羞耻倾向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以及羞耻倾向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SSI)行为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69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将其划分为伴NSSI行为组209例及不伴NSSI行为组60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本信息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MASC)评分等。筛选出自变量(P<0.05)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各自变量与患者NSSI行为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年级、既往疗效、自杀未遂史、伴精神病性症状、CDI评分、M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自杀未遂史、既往疗效、抑郁严重程度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方面,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CI为0.761~0.879,约登指数为0.48,灵敏度为0.938,特异度为0.542。结论:性别、自杀未遂史、既往疗效、抑郁严重程度为伴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各危险因素建立的模型检验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 2020年9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指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状况随访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横断面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但仍缺乏其动态随访研究。目的 动态随访调查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2-4月于安徽省两家定点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 发放问卷125份,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收回有效问卷121份)的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9.92%(12/121)、26.45%(32/121)、1.65%(2/121)和4.96%(6/121)。出院后3个月(收回有效问卷85份)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6.47%(31/85)、83.53%(71/85)、8.24%(7/85)和18.82%(16/8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有无家人心理支持、是否需要心理援助以及是否接受心理援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经济状况、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CES-D总分、ISI总分、SSS总分和PCL总分均高于出院后2周(P<0.05)。在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身心是否受损是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3.997倍〔OR(95%CI)=3.997(1.708,9.351),P=0.001〕。在以失眠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失眠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10.255倍〔OR(95%CI)=10.255(2.796,37.611),P<0.001〕。结论 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存在明显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且随访期越长症状发生率越高,需要精神科专业人员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