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16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5篇
预防医学   66篇
药学   86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经营养因子假说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研究尚不明确,当前研究多聚焦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前体(proBDNF)和成熟体(mBDNF)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多个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proBDNF蛋白水平升高,而mBDNF蛋白水平降低。随着对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研究的深入,有研究发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通过促使proBDNF向mBDNF转化而缓解抑郁症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可抑制tPA的表达,PAI-1在抑郁症患者中的表达增加。本文对BDNF、proBDNF、mBDNF、tPA及PAI-1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目的是探讨阿尔兹海默病(AD)可能的危险因素、相关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阿尔兹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性别等,可控因素包括糖尿病、中年时期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中年时期肥胖史、缺乏运动锻炼、抑郁、吸烟、低教育水平、睡眠等,此外,还包括环境中的金属元素以及脑创伤、甲状腺功能减退、肠道菌群紊乱等病史,本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以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和分析脑电图在患者病情鉴别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70例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接受诊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日本EEG-1518k脑电图仪为患者实施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脑电图36例,异常脑电图34例.正常脑电图α调节、调幅差,主频α间少量低波幅θ波25例,11例患者低波幅β、θ活动稍多.异常脑电图34例患者中包括高度异常5例、中度异常9例、轻度异常20例.中高度异常脑电图患者中包括4例双侧额区、5例颞区及5例单侧额区慢波为甚.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与功能性精神障碍患者脑电图不同程度异常以及正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在精神障碍患者病情鉴别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进行初筛检查,有助于临床及早发现异常并可降低误诊风险,能够为临床制定针对性病情控制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9,(1):136-140
目的:分析神经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发展现状,为提高神经精神科TDM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网站(http://www.clinet.com.cn)提取2008-2017年TDM室间质量评价中神经精神科药物相关数据,对TDM项目、参评实验室数量、监测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7年底,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神经精神科TDM项目共5项,涉及4种药物,包括3项血清TDM(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生化常规中的锂离子监测(碳酸锂)以及2014年新增加的药动学实验室生物样本监测(血浆卡马西平);参评实验室数量从2008年的209家增加至2017年的603家,其中卡马西平(血清、血浆)和丙戊酸每年参评实验室数量均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截至2017年底,卡马西平(血清、血浆)和丙戊酸均突破200家,苯妥英也有107家,但是碳酸锂仅有27家。在参评实验室的监测方法中,使用偏振荧光免疫分析法(FPIA)的实验室逐年递减,截至2017年底,已不足10家;而使用吖啶酯直接化学发光法、酶增强免疫分析法(EMIT)、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实验室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17年底,使用吖啶酯直接化学发光法的实验室最多,EMIT、HPLC次之。结论:由参评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实验室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日趋增强,但由于TDM监测方法的繁杂性限制了室间质量评价的药物种类,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订室间质量评价的指导方针、质量控制标准与操作规范等,以确保不同神经精神科药物TDM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后其心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共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药物,将所有患者分为喹硫平组、利培酮组、奥氮平组、齐拉西酮组、阿立哌唑组,均400例,对比5组患者各项临床情况。结果阿立哌唑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其他4组,5种不同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影响,(P0.05);在治疗3周后,5组患者的自我疲劳等级、达亚极量心率时间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治疗精神分类症患者中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变患者心功能,其中喹硫平会导致出现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齐拉西酮导致的QTc间期延长较多,除阿立哌唑以外,其余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均较多,在治疗中需要慎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方法:抽取昆明市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共360名,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进行综合调查。结果: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为91.2%,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职称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分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初职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职称人员(F=2.720,P0.05)。结论: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高,且发生职业倦怠的人群分布与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类别、职称间无显著性差异,初职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职称人员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卢李华  李仙  周聃 《当代医学》2021,27(31):1-4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及对诊断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接收的血管性痴呆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3名作为对照组,通过病理诊断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确诊后,应用高频彩超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影像结果的诊断率,通过高频超声对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状况进行准确探测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动脉分叉处的IMT增厚程度均较高(P<0.05);研究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检出斑块总数45处,对照组检出斑块总数13处,研究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较高(P<0.05).通过斑块分布位置可以发现,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数量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处斑块数量(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所含斑块数量明显较多(P<0.05),且研究组检出斑块中软斑的数量明显高于混合斑及硬斑数量(P<0.05);经高频彩超辅助检查后诊断率得到明显提升(P<0.05).结论 应用高频彩超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提升诊断率,能明确了解患者疾病的不同状态,有效反映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及病程进展情况,同时能为疾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贩毒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为实施改造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0名贩毒服刑人员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进行评定并与全国常模对比分析。结果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评定,贩毒服刑人员在说谎、诈病、疑病、抑郁、精冲病、偏执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社会内向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贩毒服刑人员服刑期存在精神紧张、多疑、敏感、忧郁、攻击性行为,人格特征偏离正常.应引起重视.需加强心理干预与行为矫正。  相似文献   
10.
海洛因滥用与高危年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海洛因依赖者初始吸毒的年龄和毒品滥用的高危年龄段。方法对928例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毒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性别、年龄归类统计分析。结果入组病例中男666例(71.77%),女262例(28.23%),男∶女为2.54∶1;初始吸毒年龄男性11~49a,平均25.12±6.97a,其中<25a者328例(57.36%);女性13~47a,平均22.15±5.07a,其中<25a者210例(80.15%),男女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青少年是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提示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打击、预防力度,有效遏制毒品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