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悯信书写干预对年轻女性的客体化身体意识(身体监视、身体羞耻感)及其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网络招募年轻女性92名,将其分为自悯信书写组(实验组)、书写控制组和无任务控制组。仅实验组和书写控制组需要根据相应指导语完成书写任务,采用自悯量表、自尊量表、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相比于两个控制组,实验组的自悯水平显著提高,身体羞耻感显著降低。幸福感和身体监视的变化不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但实验组的后测幸福感水平有显著提高。结论:一周的自悯信书写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年轻女性的自悯水平,减少其身体羞耻感,有提高幸福感的趋势,但无法减少身体监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情绪的唤醒度在情绪Stroop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网上发帖的形式招募27名在校大学生,比较不同情绪条件下,被试对图片的颜色判别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 ①被试在不同图片内容条件下反应时的主效应达到显著(F(5.130)=5.90,P<0.01),正性图片[(893±36)ms]和负性图片[(866±36)ms]条件下的反应时都比中性[(828±43)ms]条件下长;②被试在不同图片内容条件下正确率的主效应达到临界显著(F(5.130)=2.63,P=0.05),负性高唤醒图片条件下的正确率(0.92±0.03)低于颜色方块条件下的正确率(0.95±0.02);③愉悦度的主效应在反应时上显著(F(1.26)=7.03,P=0.013),正性图片的反应时[(893±36)ms]大于负性图片的反应时[(866±36)ms];④唤醒度的主效应在正确率上显著(F(1.26)=5.63,P=0.025),高唤醒图片的正确率(0.93±0.17)小于低唤醒图片的正确率(0.95±0.09).结论 情绪Stroop效应可能更多地受到情绪刺激的唤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个体的归因方式、心理求助、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检验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是否能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杀意念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心理求助问卷等对广州某大学3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层次回归对变量间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相关(r=0.30,P<0.001);②可控性归因方式和向亲友求助的意愿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可控性归因倾向、向亲友求助的意愿能降低应激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减少个体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共情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共情和情绪调节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问卷法。结果:①同情关怀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身心忧急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②同情关怀与正情绪增强型调节、负情绪增强型调节呈正相关,与正情绪减弱型调节呈负相关;身心忧急与负情绪增强型调节呈正相关,与负情绪减弱型调节呈负相关。③正情绪增强型调节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正情绪减弱型调节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④正情绪增强型调节在同情关怀和主观幸福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共情整体上通过对正性情绪的增强调节提高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编制自杀榜样效应认同度量表(Suicide Modeling Effect Acceptance Scale,SMEAS),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在267名大学生中初测,确定37个条目的正式量表。之后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601名广东省在校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结果:量表共6个因子,分别为:认同、倾向、关注、回忆、交往和理解,共解释方差51.475%。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模型拟合指数:χ2=1305,df=614,NNFI=0.92,CFI=0.92,RMSEA=0.066。总量表和各因子的α系数在0.50-0.90之间;量表总分和各因子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77-0.93之间。量表总分与自杀意念问卷(Suicide Ideation Questionnaire,SIQ)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3,P<0.01),且能有效区分自杀意念的高低分组。结论:自杀榜样效应认同度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老年人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这一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利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白内障相关知识认知量表对66例老人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3%的老人对白内障相关知识掌握好,60.6%的老人知识掌握一般,9.1%的老人知识掌握差;调查对象中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者占45.5%,其中伴有高血压者占53.3%、伴有糖尿病者占13.3%。调查对象的性别和收入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继续加强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控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展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t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早期发生的认知、行为发展性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学龄期儿童患病率为4-12%.男女比例为3~9:1,其中50%~80%可持续至青年,30%-50%持续到成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将其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一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三种亚型。ADHD是由遗传学、生物学、环境和家庭压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本文根据ADHD的遗传学研究及认知理论模型,综述其可能的认知内表型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住院部医生的压力感受和应对方式情况,探讨中西医住院部医生的压力知觉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差异。方法:用职业压力量表(OSI)、一般健康状况量表(GHQ)和情绪商数量表(EQ),经过客观工作量和人口学资料的匹配,比较住院部73名中医医生和86名西医医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及情境适应能力。结果:中医医生在工作满意、心理健康、压力感受和压力应对方面都好于西医医生(55.9±4.3/ 44.5±3.2,33.3±2.1/43.7±3.5,164.9±12.3/148.9±11.5,56.1±4.2/40.4±3.5,P=0.001、0.004、0.006、0.001),中医医生的EQ得分高于西医医生(100.3±9.4/78.7±6.5,P=0.002)。GHQ得分低于西医医生(58.2±5.1/82.7±6.3,P=0.000);压力感受、压力应对和工作满意度均与GHQ呈负相关并达到统计学显著性(r=-0.48、-0.58、-0.48,均P<0.01)。结论:中医的职业压力小于西医,一般健康状况也好于西医。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应付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有无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人格的关系。方法:对88名抑郁症患者及与之匹配的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SDS、SAS、EPQ和应付方式问卷评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SDS、SAS、EPQ的N、P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PQ的E维度、积极应付方式得分低于对照组。相对于无焦虑症状组,有焦虑症状组SDS、SAS、EPQ的N、P两个维度的得分明显较高,积极应付方式得分明显较低。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SAS、EPQ的E维度及积极应付方式的关系更为密切,三者可解释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方差的52.0%。结论:抑郁症患者发病期有较高的N、P两个维度的得分,较低的E维度得分,较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相对于无焦虑症状组,有焦虑症状组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较严重,神经质、精神质比较明显,较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且较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似乎可纳入人格特质的E维度之中。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目的考察社会支持作用模型与应激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主效应和缓冲器模型。方法运用SDS,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表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情绪紧张度问卷对205名大学生进行围绕应激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事件过后的跟踪测查。结果①应激事件发生前社会支持高、低分组在SAS、SDS、情绪紧张度上没有出现差异;应激事件发生中、发生后社会支持高分组在SAS、SDS、情绪紧张度上得分均低于低分组;②情绪紧张度和社会支持各方面对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的解释度分别由43.6%到51.4%和39.2%到45.2%。结论社会支持主要通过缓冲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认知和压力产生后对压力的再评价采降低甚至消除压力的反应,间接地保护个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