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综述的目的是整体了解全球多国自杀率波动情况,分析自杀率趋势的性别特征,探讨自杀方式对自杀率变动趋势的影响,并推测我国自杀率变动的原因。近二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自杀率下降,南非等国的自杀率变化趋势基本平稳,而英国、美国、巴西等少数国家的自杀率上升。自杀率的变化趋势存在性别差异,也受到自杀方式的构成和致死性变化的影响。我国自杀率下降主要在于女性自杀率下降和最常见的服农药自杀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编制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the Scale of Public Attitudes about Suicide,SPAS),并在社区和大学学生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取样,抽取山东农村居民604例、天津城市居民548例及重庆的大学学生626例,用SPAS进行调查。首次调查后5~8天,顺序选择1063例被试进行重测。将受教育程度≥9年(n=580)的社区居民随机分为自评(n=243)和由调查员提问并填写问卷(n=337),将自评的大学学生随机分为署名(n=321)和匿名(n=305)。结果:(1)SPAS包含47个条目,分为7个分量表。(2)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一致性偏低(Cronbachα=0.48,ICC=0.59);其他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在0.62~0.87之间,重测一致性ICC在0.62~0.82之间。(3)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和学生之间,除对自杀的正性态度分量表得分外,其余6个分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农村组得分最高而学生组得分最低。自评组和由调查员提问并填写组相比,除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和对自杀的正性态度2个分量表外,其余5个分量表得分均是后者高于前者(均P<0.05)。署名和匿名组各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是一个可靠的评估国内社会对自杀的态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9年中抑郁症状的转归及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64例首次发病住院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中文版(SANS-CV)、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对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后9年中每年进行一次评定,并据此计算缓解时间。结果:共139例患者完成随访。从治疗后的第1年起,每年末HAMD总分≥8分的患者所占比例为3.6%~13.7%,治疗后1~9年的HAM D总分均低于入院水平(P0.001)。入组时HAM D总分与治疗后9年中的缓解时间、9次年末的去除焦虑抑郁因子BPRS总分、SANS-CV、CGI及GAF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结论:经抗精神病药治疗1年之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的抑郁症状迅速减轻,此后在较低水平上略有波动;急性期抑郁症状水平不能预测精神分裂症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酒精依赖综合征(酒依赖)住院患者合并精神障碍情况及特点。方法 在某专科医院连续纳入住院酒依赖患者,采用DSM-IV诊断工具SCID-I详细评估患者是否有其他精神障碍并鉴别是否由酒精所致。结果 完成访谈的287例酒依赖住院患者中,171例(59.6%)患除酒依赖之外的DSM-IV轴I障碍(终身患),其中106例(36.9%)为现患。最常见的是酒精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终身患38.7%、现患22.6%)、独立精神障碍(15.0%、7.3%)、酒精所致的心境障碍(14.3%、9.1%)。酒精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中,常见的依次是幻视(59.5%)、幻听(50.5%)和被害妄想(21.6%)。结论 住院酒依赖患者合并酒精所致其他精神障碍和独立精神障碍的比例非常高,制定酒依赖治疗方案时须充分考虑各种合并精神障碍的评估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自杀热线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在2002-2008年接听全部有效来电时,询问来电者在2周内是否实施过自杀行为,使用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评估其抑郁情绪,询问来电者是否有过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或依赖、有无常见精神症状、既往自杀未遂史、急性和慢性生活事件、希望程度等与自杀行为有关因素。结果:有22 415个来电者被纳入研究。362个(1.6%)来电者报告了2周内实施过自杀行为,女性233人,男性129人。在控制了人口学因素等变量后,既往自杀未遂史(OR=4.43,95%CI:3.37-5.83)、无望(OR=2.01,95%CI:1.52-2.67)、物质滥用(OR=1.97,95%CI:1.48-2.62)、急性生活事件(OR=1.94,95%CI:1.49-2.52)及严重抑郁情绪(OR=1.45,95%CI:1.08-1.95)与来电者实施自杀未遂行为有关联。结论: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较高,对该群体的自杀干预要注重既往自杀未遂史、物质使用及生活事件的应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在大学学生匿名与署名调查中的信效度。方法:选定位于重庆市的42所大学作为调查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其中4所大学的765例大学学生,其中629例完成了自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主动自杀意念和BSI-CV(分别评估最近一周及既往最严重时的状况)。随机安排一半学生署名、一半学生匿名接受调查。310例学生在首次调查后第5~8天完成了重测。结果:总样本最近一周和最严重时BSI-CV总分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分别为0.78和0.86,匿名样本为0.74和0.88,署名样本为0.81和0.84。总样本最近一周和最严重时BSI-CV总分的重测一致性ICC分别为0.56和0.75,匿名样本为0.80和0.81,署名样本为0.41和0.69。根据主动自杀意念评估条目将被试分为有、无主动自杀意念两组,有主动自杀意念组最近一周和最严重时BSI-CV总分均高于无主动自杀意念组(均P<0.05)。结论: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大学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良好。匿名调查时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优于署名调查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心理援助热线成年与未成年自杀高危来电者的特征和影响即刻干预效果的因素,为制定不同年龄人群的热线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将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于2021年1月-6月接听的2 229例自杀高危来电者纳入研究,分为成年组(n=1 344)和未成年组(n=885)。接线员询问来电者并收集其一般资料、自杀意念、社会心理特征以及主诉问题等资料,比较成年组和未成年组以上资料的差异。在热线干预前后,评估来电者的痛苦程度、自杀意念强烈程度和希望程度,并比较成年组和未成年组的改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来电者三个干预效果指标并探讨其关联因素。结果 与成年组相比,未成年组报告家庭成员关系问题、学习问题、自杀未遂史和害怕被攻击的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04、24.706、41.944、106.527,P均<0.01)。电话干预后,未成年组中希望程度改善的比例更高(42.74%vs. 30.97%,χ2=26.042,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成年组相比,未成年组中有严重抑郁情绪者痛...  相似文献   
9.
<正>自杀行为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抑郁症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国家自杀行为者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50%以上)[2]明显高于中国(35%~40%)[3-4]。中国自杀行为者中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较低的原因仍不清楚[5]。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使用的抑郁调查工具可能不能敏感的识别出抑郁症状,拟探讨抑郁诊断筛查量表增加补充条目后在自杀行为者中识别出抑郁症状的比例是否高于仅使用原有条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自杀相关研究中对不同方法识别抑郁症状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纳入自杀死亡案例(自杀组)151例和自杀未遂案例(未遂组)120例,每个案例的同吃住家属和其他亲友各1名及自杀未遂者本人接受访谈,均采用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筛查表)和定式临床精神科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axisⅠdisorders,SCID-Ⅰ)识别案例对象的抑郁症状,并以认可任一来源阳性信息为原则将每个案例的家属和其他亲友的报告合并成知情人信息。比较两种工具在相同信息来源情况下抑郁症状阳性率,以及各自在不同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抑郁症状阳性率。结果自杀组中,知情人信息筛查表和SCID-Ⅰ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阳性率为41.1%(62例)和41.7%(63例),Kappa值0.77。未遂组中,本人受访时两工具的"重性抑郁发作"阳性率分别为23.7%(27例)和22.0%(24例),Kappa值0.74;而依据知情人信息,相应的阳性率分别为13.3%(16例)和12.5%(15例),Kappa值0.89。相对于家属和亲友单独提供信息,合并知情人信息后,两工具各症状阳性率以及符合症状学标准的比例均有所提高(均P0.05)。未遂者本人受访时两工具检出"重性抑郁发作"的阳性率均高于知情人信息(均P0.05)。结论相同信息来源下,SCID-Ⅰ对抑郁症状的识别能力不弱于筛查表;增加信息来源可提高识别抑郁症状的阳性率。自杀未遂者本人受访时抑郁症状的阳性率高于其知情人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