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16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支气管哮喘(BA)经特步他林并布地奈德治疗后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22例急性B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n=62,特步他林+布地奈德)和对照组(n=60,特步他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器(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治疗前后IL-5、IL-10、TNF-α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疗效(93.55%)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1、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5、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IL-10水平均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步他林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急性BA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促进其肺功能的恢复,且联合用药无不良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炎症微环境下,可溶性环氧化物酶抑制剂(TPPU)对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hSCAP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以及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鉴定hSCAPs;1 mg/mL脂多糖(LPS)处理hSCAPs模拟炎症微环境,然后用10μmol/L TPPU作用于hSCAPs,分别在第1、3、5、7天,通过CCK-8法观察TPPU对hSCAPs增殖能力的影响;在第24小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在成骨诱导后的第7、12天,通过q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第8天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来分析碱性磷酸酶活性,第21天用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结果:流式细胞仪结果与茜素红染色鉴定实验细胞为hSCAPs.用1 mg/mL LPS处理hSCAPs后,在第1、3、5、7天时,TPPU+LPS组、LPS组和vehicle组细胞增殖无差异(P>0.05).在用LPS处理hSCAPs 24 h后,相对于vehicle组,LPS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显著上调(P<0.05),LPS+TPPU组IL-1β、IL-6的表达明显低于LPS组(P<0.05).成骨诱导液培养hSCAPs一定时间后,检测发现相对于LPS组,LPS+TPPU组碱性磷酸酶(ALP)、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骨钙素(OC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且TPPU处理组较LPS组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加深.结论:在体外炎症微环境下,TPPU可以抑制hSCAPs炎性因子的表达.其次,在炎症微环境下TPPU对hSCAPs的增殖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TPPU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hSCAPs的成牙/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莆田市乙型流感病毒B/Yamagata系毒株血凝素HA1区基因变异特征和种系进化关系,为流感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3—2018年的26株B/Yamagata系原始标本,对HA1区进行测序,运用DNAstar 7.1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7.0构建进化树。结果与相应年份WHO推荐的疫苗株相比,2013年和2015年莆田市B/Yamagata系毒株HA1区同源性分别为94.6%~95.0%和95.8%~95.9%,普遍存在150、165、202抗原决定簇氨基酸位点变异。2016—2018年B/Yamagata系毒株基因变异较小,同源性为98.1%~99.2%,均出现D196N位点的变异。结论莆田市2013年和2015年B/Yamagata系毒株与疫苗株匹配程度不高,且抗原特性改变较大。2016—2018年B/Yamagata系毒株HA1区基因同源性较高,WHO推荐疫苗株B/Phuket/3073/2013对人群仍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了解福建省福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为慢性咳嗽诊断的流程建立及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2008年制定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对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专科收集诊断慢性咳嗽的合格病例364例进行随访。所有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慢性咳嗽前3位病因分别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47.0%)、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28.6%)、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IC,15.9%)。2)各病因慢性咳嗽发作时间:CVA夜间(75.7%)、UACS清晨(74.8%)、PIC白天(80.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夜间88.2%)。3)各病因慢性咳嗽首诊3~4种药物联合治疗246例(67.58%)、5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28例(7.69%)(χ2=416.894,P<0.001)。4)各病因慢性咳嗽首诊和3个月随访用药情况:CVA以抗组胺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为主;UACS和PIC以抗生素类、抗组胺类为主;GERC以促胃动力药、抑酸药为主。结论 1)各病因慢性咳嗽的临床咳嗽特征不尽相同,根据其特点可指导临床首次诊断和治疗。2)福州地区慢性咳嗽用药的多样性与慢性咳嗽病因构成复杂性、动态修正诊断、用药习惯等因素相关,提醒临床医生诊治慢性咳嗽重视临床疗效观察、定期随访、及时修正诊断、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参败毒散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细胞间黏附分子(JAM)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基于"逆流挽舟"法探索该方对UC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及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以生理盐水灌肠外,其余各组采用TNBS/乙醇灌肠建立UC模型大鼠。造模24 h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西药组灌胃给予柳氮磺胺吡啶0.5 g/kg,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分别给予31.2、15.6、7.8 g/kg人参败毒散,给药7 d后,观察大鼠体重、一般状态;测算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取结肠黏膜病变部位,采用RT-PCR和Westerm blot检测细胞间连接黏附分子JAM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西药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组胃残留率升高(P<0.05),模型组、西药组、人参败毒散高剂量组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组胃残留率降低(P<0.05),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人参败毒散各组UC大鼠肠黏膜JAMmRNA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人参败毒散各组JAM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此外Westerm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人参败毒散高、中剂量组UC大鼠肠黏膜组织中JAM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人参败毒散各组JAM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人参败毒散能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通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加JAM蛋白表达,与调节肠上皮细胞紧密联系相关,这可能是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山奈酚抗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测定山奈酚对白假丝酵母处于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被膜和成熟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测定山奈酚对生物被膜基质产生水平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山奈酚对菌丝形成的抑制作用;水-烃两相分离法测定山奈酚对白假丝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山奈酚对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山奈酚抑制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形成,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具有抗成熟生物被膜作用,显著降低生物被膜基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山奈酚明显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丝形成并降低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经山奈酚处理的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BCR1NRG1TUP1的表达升高,同时HWP1EFG1CPH1ALS1ALS3CSH1的表达下降。结论 山奈酚具有抗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活性,其机制与抑制菌丝形成及降低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度评估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奥氮平治疗4周及以上,对照组由医生评估后下达医嘱办理出院,研究组由医生评估后下达出院医嘱,并接受出院准备度量表(RDQ)评定,评估达到标准后再办理出院。对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月、6月、12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回访,采用自制出院回访调查表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情况。结果出院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复发且再次入院、出现情绪问题、生活不能自理、自行停药情况、睡眠异常5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出院后1月,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出院准备度评估,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出院后进一步康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收治的123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骨化三醇组、伊班膦酸钠组、联合组,每组各41例。骨化三醇组患者口服骨化三醇胶丸,2粒/次,1次/d;伊班膦酸钠组患者静脉滴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2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滴注时间大于2 h,1次/3个月;联合组给予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联合骨化三醇胶丸,用法用量同上。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RS)、骨密度(BMD)、血磷、血钙、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骨化三醇组、伊班膦酸钠组、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3%、85.37%和95.12%,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骨化三醇组和伊班膦酸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3组患者的NRS评分值均显著降低,平均腰椎BMD和平均股骨颈BMD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的NRS评分值显著低于同期骨化三醇组和伊班膦酸钠组,而平均腰椎BMD和平均股骨颈BMD均明显高于同期骨化三醇组和伊班膦酸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钙、血磷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患者的血钙、血磷较其他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12个月后,3组患者TRAP-5b、BALP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TRAP-5b、BALP水平显著低于同期骨化三醇组和伊班膦酸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骨密度,减少疼痛,维持骨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大气污染与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关联性,以及大气污染环境中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易感人群情况。【方法】汇总上海市松江区2012—2014年大气污染数据,并收集户籍人口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全部病例,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分析两者间关系,并确立易感人群。【结果】共纳入了514例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病例。研究期间内,PM2.5、SO2、NO2等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别为77.45、21.22、57.59μg·m-3。NO2显著增加了<65岁人群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发病风险。在Lag2和Lag03的时间点上,NO2的质量浓度上升1个四分位数间距导致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OR值分别为3.86(1.53~9.75)和5.83(1.40~24.34)。65岁以上人群则对PM2.5质量浓度增加更加敏感。在Lag03的时间点上其导致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OR值为1.28(1.00~1.64)。NO2质量浓度的增加还显著增大了超重及肥胖人群的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结论】PM2.5、NO2等污染物质量浓度的上升可以显著增加敏感人群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发病风险。65岁以下及超重肥胖人群是NO2导致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易感人群,65岁以上人群是SO2导致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