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9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沙坦和苯那普利对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芦沙坦及苯那普利对老龄前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老龄前期SHR随机分为SHR对照组,苯那普利(10mg.kg^-1.d^-1)及芦沙坦(30mg.kg^-1.d^-1)治疗组,治疗期为3个月,每月测压一次,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测定心肌肥厚指标、血中及心肌中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Ⅱ及MAPK。结果:苯那普利及芦沙治疗后血压、心肌肥厚指标、血中及心肌中内皮素(ET)及MAPK明显低于SHR相对照组(P<0.01),芦沙坦组血中及心肌中AⅡ无下降。结论:AⅡ、ET及MAPK参与了SHR的血压升高及心肌肥厚的形成。苯那普利及芦沙坦有抑制AⅡ、ET及MAPK的活性,从而达到降压及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病人 ,采取保守治疗效果甚微 ,本文主要介绍国外一些新的外科治疗方法 ,旨在探讨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体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31例有严重腰痛和(或)神经根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患者,其中22例合并有脊柱滑脱,采用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游离“人”字形椎板植入椎体间植骨融合,观察复位情况、融合率、并发症等。结果经随访所有病例均骨性融合。22例并脊柱滑脱病例,完全复位13例,部分复位9例。疗效评价:优29例,良2例。并发症:术后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牵拉伤1例。结论有严重腰痛和(或)神经根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患者,可采用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游离椎板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年3月,日本Yanagisawa等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中分离、提纯出一种极强的血管收缩活性多肽,被称之为内皮素(ET)。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观察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ET浓度的变化,简要讨论了血浆ET动态变化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1 一般资料 AMI组中,男10例,女3例,共13例。年龄41~74岁,平均62.55±9.40岁。左心功能按killip′s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2例,Ⅳ级1例。AMI部位:前壁6例,前壁+下壁2例,前间壁+下壁2例,下壁、高例壁、心内膜下各1例。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脑血栓形成各1例。健康人对照组中,男6例,女9例,共15例。年龄46~57岁,平均50.73±  相似文献   
5.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心钠素的关系冯长顺,杨剑军,曾强,范英鲜,黄念秋,余霞君我们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同步测定了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I)和心钠素(ANF)水平,探讨两者在老年肺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表1各组血浆ETI和ANF含量比...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结肠功能紊乱(diabetic colonic functional disorder)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临床上可见便秘、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严重的便秘和腹泻常是病情恶化的诱因。对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BBB)被破坏及损害或刺激室周组织、下丘脑、脉络丛脑膜,引起分泌释放增加有关。CSF、ET-1增高者应警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不同程度、不同孕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正常孕妇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偶联因子6(CF6)、前列环素I2(PGI2)的检测,探讨其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再选同期与之孕周、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孕妇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CF6、PGI2的血浆含量。结果研究组CF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91.5±95.3(pg/ml);255.3±75.5(pg/ml),两组比较,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研究组PGI2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5±76.7pg/ml;216.6±89.1(pg/ml),P<0.05,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平均动脉压(MAP)、产时出血量多于对照组,而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F6、PGI2两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调可能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形成过程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昊  曾强 《现代预防医学》2022,(16):2951-2955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青春期青少年体脂率状况以及与血压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为该地区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2 019年4—6月在河南、湖南、湖北三省省会城市的15所中学对4 846名初中学生进行生物电阻抗(BIA)的身体脂肪测试和问卷调查及血压测试,通过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体脂肪率与血压偏高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结果 华中地区省会城市青春期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0.96%。男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8.96%,女生为1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48,P<0.01)。不同城乡、年龄、BMI和是否遗精/月经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χ2 = 7.28、86.98、178.68、45.76,P<0.01)。青春期青少年体脂率平均为(23.14±9.26),其中男生为(21.02±10.86),女生为(25.25±8.1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 = - 15.24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男生体脂率<P 25者相比较,P25~<P50、P50~<P75、P75~<P90、≥P90者患血压偏高的比例是其3.14(OR值95%CI = 1.76~5.52)、4.05(OR值95%CI = 2.31~7.01)、6.33(OR值95%CI = 3.55~11.17)、12.44(OR值95%CI = 6.97~22.13)倍(P<0.01);与女生体脂率<P 25者相比较,P50~<P75、P75~<P90、≥P90者患血压偏高的比例是其2.25(OR值95%CI = 1.45~3.45)、3.29(OR值95%CI = 2.09~5.12)、6.14(OR值95%CI = 3.88~9.64)倍(P<0.01)。结论 华中地区省会城市青春期青少年体脂率与血压偏高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男生关联关系大于女生,今后应保持合理的体脂率,以预防血压偏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中国医疗行业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WMSDs)发生情况,探究不同岗位不良工效学职业危害因素及WMSDs发生模式。  方法  通过《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修改版)》电子问卷系统对中国6 854名医疗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判定WMSDs方法进行发生结果统计分析。应用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对主要工种WMSDs多部位发生模式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不良工效学因素。  结果  调查样本中,不计部位的总体WMSDs发生率为56.1%。其中,医生为54.15%、护士为58.66%、护工为51.04%、技师为54.05%、药师为48.48%。根据LCA分类结果,医生与护士WMSDs发生模式主要有颈肩型和躯干型;技师主要为颈肩型;药师为颈肩型;护工主要为颈肩型和轻微疼痛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肩型医生发生危险主要来自手腕长期弯曲(OR=1.383, P=0.036),频繁坐位工作(OR=2.110, P=0.020),工作姿势经常不舒服(OR=2.023, P=0.001);躯干型医生发生危险主要有腿部姿势受限(OR=1.413, P=0.044),频繁不舒适工作姿势(OR=4.402, P<0.001);颈肩型护士发生危险主要来自颈部大幅度前倾(OR=2.218, P=0.024),长时间频繁坐位工作(OR=1.533, P=0.006);躯干型护士发生危险有长时间频繁坐位工作(OR=1.883, P < 0.001),频繁不舒适工作姿势(OR=2.137, P < 0.001)。  结论  中国医疗行业WMSDs发生率同世界主流国家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但行业总体不良工效学危害水平较高,不良作业姿势普遍存在。其中颈部、肩部、上背部、下背部的工效学负荷水平较高,主要与颈部工作中长时间保持不变、长时间低头、颈部大幅度前倾、手腕长期弯曲、长时间保持转身、腿部空间受限、长时间坐姿、作业姿势不舒服等职业因素有关。应通过加强宣教培训、增加辅助助力设施、改善工作组织模式等方式,降低肌肉骨骼损伤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