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手术矫治后的远期疗效及左心室重构情况, 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7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住院资料及门诊、电话随访结果,男性7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4.2±17.1)岁,术前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为(76.2±7.4)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41.5±8.2)%。 结果 行二尖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成形术1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25例。围手术期死亡率6.8% (8/117),室性心律失常19例(16.2%),多器官功能不全11例(9.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6例(39.3%)。随访时间9年-17年(中位数11年),失去随访6例,死亡12例,存活的91例中,临床心功能I-II级85例,III级6例。术后一月时平均LVEDD为(68.4±5.4)mm,术后一年时为(60.7±8.4)mm,最近一次随访为(62.3±9.4)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LVEF在术后早期为(36.5±4.7)%,较术前降低(t=3.02, P=0.005),术后一年时恢复至术前水平(43.2±7.9)%。 结论 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手术风险高,但远期预后可,术后左心室功能基本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在颅内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应用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为试验组,以传统脑压板手术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间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从2011年06月至2011年12月,共有19例患者纳入全分析集(FAS),其中试验组10例,对照组9例。因为年龄违反入选标准而排除2例,故符合方案集(PPS)共有17例,其中试验组9例,对照组8例。纳入安全性分析集的19例,其中试验组10例,对照组9例。以临床效果综合计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在FAS和PP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进一步对视野观察计分和主述性观察计分指标进行比较,表现出相同的结果,即在FAS和PP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以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组共出现1人(10.00%),对照组共出现1人(11.1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事件均与治疗器械无关,且在病人出院前消除。结论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与传统脑压板相比,在颅内手术操作过程中能为手术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野、便利的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未产生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反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病人49例,行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瘘结扎手术,评估其可行性及优缺点。结果 49例均成功行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瘘结扎手术,无院内死亡或术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治疗。其中剑突下切口22例和胸骨旁切口20例,经心尖入路7例。手术时间30~125分钟,平均(67.45±22.69)分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12小时,平均(3.72±1.82)小时,ICU停留时间4~24小时,平均(9.67±5.43)小时。仅有1例病人术后有轻微的残余分流,术后半年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病人均无心肌缺血。结论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瘘结扎手术安全可行,术中视野暴露良好,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镜经鼻腔人路手术治疗前颅底中线区和鞍上病变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在10例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鼻腔至前颅底中线区和鞍上的手术入路.采用经双鼻孔-鼻中隔黏膜间入路,前、后组筛窦和双侧上、中鼻甲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切除.研究该人路下的手术可及范围、路径、各区域的解剖特点,确立术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剖标志等.结果 以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OCR)的连线定位,在鞍结节、蝶骨平台处磨开骨质,可暴露前达额窦、两侧达眶内侧壁的整个前颅底中线区域,向鞍上可以显露鞍上池、视交叉池、终板池及其内的重要组织结构,并可经终板进入第三脑室.测定了鼻小柱至蝶窦口、鞍底、鞍结节、OCR内缘、筛后动脉、筛前动脉的距离,两侧OCR内缘间的距离.结论 内镜下经鼻腔入路视角明显扩大,手术可及范围得到极大扩展,且具有可以直接到达病变区域、避免对脑组织、血管的牵拉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ortic Incompetence,VSD-AI)患者行单瓣叶置换术的中长期临床结果,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14年3月,我院共172名VSD-AI患者接受VSD修补+单瓣叶置换手术。中位年龄为19.5岁(9个月-67岁),术中同期修复其他的合并畸形 包括主动脉窦瘤修补、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卵圆孔未闭缝闭、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 结果:一名左心室扩大的患者(术前左室舒张末直径:9.8 cm)手术因顽固性心功能不全死亡。4名患者二次阻断,其中2例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6%);2例残余室间隔缺损(VSD)。2例患者因术后出血或心脏压塞需行二次开胸探查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53.27±25.37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56.5个月,3-104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因主动脉瓣病变而再次手术治疗。随访期间3例患者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心脏扩大不明显、无临床症状而未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心内膜炎的发生。 结论:VSD-AI患者行主动脉瓣单瓣叶置换是安全的、可行的,其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成人大胸主动脉闭塞在临床中罕见,可引起严重的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我们收治了一例大动脉炎致胸主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右锁骨下动脉至左右髂总动脉转流术,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口唇部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小儿口唇部血管瘤进行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口唇部血管瘤包括3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9例非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1例丛状血管瘤,1例化脓性肉芽肿。婴幼儿血管瘤CD31(+)、CD34(+)、SMA(+)、GLUT1(+);丛状血管瘤CD31(+)、CD34(+)、SMA(+)、GLUT1(-);化脓性肉芽肿CD31(+)、CD34(+)、SMA(+)、GLUT1(-);3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Ki 67增殖指数为30%~50%。结论婴幼儿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和化脓性肉芽肿均可发生在小儿口唇部,不同类型的口唇部血管瘤临床病理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腹泻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后续处理.方法 对213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腹泻严重程度进行区分,记录相应处理和预后.结果 腹泻发生率为16.9%,其中轻中度13.2%,占腹泻发生率的91.6%;腹泻28例出现在服药后的前3 d(药量递增的3 d),8例发生在服药后的4~6 d;腹泻69.4%持续1~3 d可自行缓解,91.6%持续4~6 d缓解,极少严重腹泻者需对症处理后缓解或停药处理;0~3、>3~6、>6个月以上3阶段腹泻发生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中腹泻的发生率较高,多数腹泻较轻,可耐受继续用药,但严重的腹泻建议及时停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