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对常用的结核潜伏感染诊断方法进行成本效益研究,为我国将来开展大规模全社区人群结核感染状况调查和选择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整体抽取丹阳市导墅镇2个村全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同时开展结核菌素试验(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选用Quanti 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检测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并模拟TST与QFT-GIT法联用检测,计算3种方法筛查目标人群的感染阳性率、精准率、试剂费、检测费,并分析其成本效益。结果以TST法检测,分别以注射硬结平均直径≥5mm、≥10mm为结核杆菌感染标准,研究人群感染率分别为44.1%、37.3%;以QFT-GIT法检测,人群感染率为19.7%,显著低于TST法检测结果(P值均0.01);模拟TST+QFT-GIT法检测人群感染率为18.6%,与单纯使用QFT-GIT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GFT-GIT检测阳性感染为标准,TST检测成本最低为30元,误诊率为47.1%;QFT-GIT法检测成本最高为500元;TST+QFT-GIT法结合使用的成本为250.4元,显著低于单纯使用QFT-GIT法。每检出一个结核杆菌阳性感染者,TST、QFT-GIT、TST+QFT-GIT的成本分别为80.7元、2 539.8元、1 342.9元。结论目前,TST、QFT-GIT、TST+QFTGIT等3种结核感染检测方法均存在缺陷,TST+QFT-GIT法结合使用虽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但成本依旧过高无法应用于大范围筛查。研发其他特异性强、价格合理、方便使用的结核菌感染高危人群筛查方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ESA[engage(投入)-study(学习)-activate(活用)]的翻转课堂结合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教学在康复医学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康复医学科实习的87例学生,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观察组采用ESA的翻转课堂结合SPOC教学。比较两组实习生的个体考核成绩以及团队考核成绩,并评估分析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实习生认可度情况。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观察组的病史采集评分、专科查体评分、治疗方法评分、个体考核成绩总分、人文沟通评分、参与度评分、团队考核成绩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辅助检查评分、诊断评分、团队协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学习效率、课堂互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7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教学的认可度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结论 ESA的翻转课堂结合SPOC教学可以提高实习生的个体考核成绩和团体考核成绩,改善教育环境,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可以提升实习生的认可度,从而在医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血栓碎吸术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173例急性中央型LE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行血栓碎吸术,97例)和对照组(t5单纯静脉溶栓,96例)。测量2组治疗前、后患肢腿围,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结果:实验组出院日寸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造影静脉通畅率100%。对照组出院时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91.67%(88/96)。实验组入、出院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O.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较对照组高(P〈0.05)。由于实验组中18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支架植入,实验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栓碎吸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静脉通畅率,远期疗效有待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总结46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3例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恢复良好237例(51.2%),中残51例(11.0%),重残19例(4.1%),植物生存9例(1.9%),死亡147例(31.7%)。结论:专科治疗配合早期ICU监护,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显著改善GCS 3~8分STB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站立桌辅助站立位下作业治疗对偏瘫上肢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肌电活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训练组采用站立桌辅助站立体位进行上肢作业治疗训练,对照组则取坐位行上肢作业治疗。分别于患者初评时(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表面肌电活动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对照组和训练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为(19.27±6.24)和(19.23±6.2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2组FMA评分[对照组(20.87±9.36)和(25.47±6.33)分;训练组(24.37±6.31)和(29.43±6.42)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训练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训练组患者FMA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直肌、竖脊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之间的表面肌电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和训练组的股二头肌、腓肠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除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数值较组内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外,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以及训练组所测上述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数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所测所有肌肉的表面肌电数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坐位下相比,站立状态下的上肢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腹直肌及竖脊肌肌肉活动,明显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恢复。  相似文献   
7.
玉屏风散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近8年相关文献,从玉屏风散的免疫调节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对其目前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旨在为玉屏风散的药用开发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MR诊断肝脏多发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多发FNH的MR表现,并与部分病灶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9例诊断均考虑到FNH的可能性,5例第一诊断考虑为FNH,3例第一诊断考虑为肝腺瘤,1例第一诊断考虑为纤维板层型肝癌.9例共31个病灶,T2WI 19个呈稍高信号、12个呈等信号;T1WI上12个呈稍低信号、7个呈等信号、12个呈高信号;反相位成像1个病灶局部信号略有减低.注射Gd-DTPA后,动脉期18个病灶轻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11个病灶显著均匀强化、1个病灶中度不均匀环形强化、1个病灶未见异常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31个病灶均逐渐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共16个病灶出现中央瘢痕,瘢痕延迟期强化.结论 多发FNH有特征性表现,大部分病例MR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DBAC的CT表现。结果以实变为主型10例,其中6例见"蜂窝"或网格影,2例见叶间裂膨隆,8例见充气支气管征,5例合并多发结节和(或)磨玻璃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均可在实变区内见"血管造影征"。多发结节/肿块型5例,其中单叶单段1例,单叶多段2例,多叶多段2例;主要特征有胸膜牵拉、磨玻璃密度、充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磨玻璃密度影2例,其中"铺路石"征1例。大多数患者呈多种征象混合表现。结论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复杂,应深入细致分析各种征象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气道重塑是COPD主要病理特点之一,气道重塑的病理过程实质上是纤维化的过程,TGF-β1被公认是致纤维化的关键因子。COPD气道重塑的中医病机归结为气虚、血瘀、痰阻,本文针对益气活血化瘀法是如何通过调节TGF-β1阻断COPD气道重塑的进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