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1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68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91篇
预防医学   148篇
药学   306篇
中国医学   139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建立知母栽培品和野生品的指纹图谱,确认两者的差异性成分。方法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4批知母栽培品和14批知母野生品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与混合对照品色谱图比对指认共有峰。同法测定知母栽培品和野生品中指认共有峰对应成分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确认两者的差异性成分,并比较其含量。结果在28批知母药材中共有10个共有峰,指认出新芒果苷(峰1)、芒果苷(峰2)、异芒果苷(峰3)、知母皂苷BⅡ(峰7)、知母皂苷BⅢ(峰8)、知母皂苷Ⅰ(峰9)、知母皂苷AⅢ(峰10)7个成分;各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不低于0.963。知母栽培品与野生品中7个成分的平均总含量分别为74.18、84.72 mg/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母栽培品与野生品可被分为两类,差异性成分为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AⅢ(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均大于1)。知母栽培品中新芒果苷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品(P<0.05),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和知母皂苷AⅢ含量均明显低于野生品(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知母的指纹图谱,并初步确认了知母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差异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多样的环境因素使得不同产地栽培滇重楼的化学成分也丰富多样,不同居群栽培滇重楼的甾体皂苷类成分具有很大的差异,多源数据融合分析能更全面的表征药材化学信息,建立一个高效而准确的产地鉴别模型,为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来自云南和四川的8个产地(保山、楚雄、大理、红河、丽江、成都、文山、玉溪)共366份栽培滇重楼根茎为实验材料,采集其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ATR-FTMIR)数据。采用Kennard-Stone算法将不同产地的样品分为2/3的训练集和1/3的预测集,基于4种特征变量提取方法(CARS、VIP、SPA、SO-Covsel)结合2种数据融合策略(低级数据融合和中级数据融合),建立偏最小二乘产地判别分析模型。根据模型参数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评估模型的稳定性,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准确率(ACC)评估模型分类性能。结果 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均能反应不同产地栽培滇重楼的化学成分差异,在中级数据融合中,基于VIP和SPA提取的特征变量建立的模型正确率均大于94%。相较于中级数据融合,低级数据融合模型得到了最为满意的结果,其预测集分类正确率达到100%。结论 根据近红外和中红外数据建立的低级数据融合PLS-DA模型,能够用于栽培滇重楼的产地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通过对新硫肽类抗生素166A产生菌小单孢菌TMD166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产166A的高产菌株。方 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TMD166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紫 外(MPMS-UV)复合诱变,单孢子悬液经照射处理、涂布培养后获得单菌落,并以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对菌株进行初 筛,之后对高产菌株进行摇瓶复筛,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的化学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对比MPMS-UV不同诱变剂量发 现,MPMS105s-UV60s复合诱变剂量获得的正突变率最高,达到41.43%,相应致死率为99.88%。最终筛选出一株166A高产突 变株TMD166-MU1,在培养温度为28℃、210 r/min的条件下,经过96~120 h培养后,166A产量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7.47倍。结 论 采用MPMS-UV复合诱变方式,再结合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和摇瓶复筛,可高效筛选获得166A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5.
波棱瓜是常用的濒危藏族药材,以种子、果皮入药。近年来,对波棱瓜的栽培研究成效显著,在组织培养、种子萌发及栽培措施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技术成果。但目前规模化田间栽培还面临诸多的技术难题,波棱瓜雌雄异株、雌株占比较少的问题是制约野生种群扩增和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在药材栽培、育种中有许多新技术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在波棱瓜育种方面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古代资料,结合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方剂涉及的茯苓药材的基原、产地与品质、采收期、加工炮制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茯苓药材的经典名方品种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古代茯苓入药的基原应为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其产地在我国分布广泛,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茯苓古今品质评价结论基本一致,均以块大、质重、皮薄多皱、断面白色细腻者为佳。采收期多为阴历八月,初加工经历古代阴干到现代“发汗”后阴干的演变;茯苓从古至今炮制方法主要为切制,可将其加工成“茯苓块”和“茯苓片”。栽培技术经历了“野生茯苓-活体松根接种-段木接种”的演化过程,目前茯苓主要以人工段木栽培为主,技术方法成熟、产量丰富,可以满足经典名方的研发需求。  相似文献   
7.
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养分、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其人工栽培过程中土壤改良和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4份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方法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pH及钙(Ca),镁(Mg),钠(Na),锰(Mn),锌(Zn),铜(Cu),镍(Ni)7种营养元素含量,利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养分、营养元素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栽培品根际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而全钾、速效钾含量及pH随年限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太白贝母野生品整体上随着生长年限而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变化。栽培品根际土壤Ca,Mg,Na和Cu含量随年限增长呈降低的趋势,Mn含量随年限增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Zn和Ni含量随年限增长无显著变化。野生品根际土壤Ca,Mg,Na,Mn和Cu含量随年限增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Zn和Ni含量随年限增长无显著变化。整体上,太白贝母野生品根际土壤养分、营养元素优于栽培品。结论:3年是太白贝母生长的转折点,3年后根际土的土壤养分和营养元素有显著的迅速下降趋势,在太白贝母的经营管理中需注意平衡施肥,改善土壤质量,尽量避免连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各种农业残留物和农作物生产废弃材料覆盖种植中草药的土壤表面,在促进中药种子萌发,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中药质量、抑制田间杂草、减少目标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国内外发表的论文为基础,通过对近几年有机覆盖材料在中药栽培上的应用情况。就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有机覆盖在中药栽培技术应用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野生变家种过程中,中药材及饮片质量下降较为严重。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评价栽培药材的质量,以防风为例,探讨药材及饮片质量评价的研究思路。充分调研考察是评价的前提与关键。了解主产区、次产区的原药材栽培方式、种植年限,广泛收集不同产区的样品。以野生品为标杆,比较栽培品与野生品、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药材在性状、鉴别、指纹图谱、浸出物、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等多方面的差异,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引导正确的栽培模式,使得栽培品的各项指标更接近于野生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虎乳灵芝栽培品和野生品脂溶性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虎乳灵芝野生品和栽培品(包括大米和木屑培养)菌核的脂溶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化学成分,并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虎乳灵芝大米、木屑栽培品及野生品分别鉴定出11种、10种、14种化合物。主要为烃类化合物,三者共有成分为2,4-二叔丁基苯酚、二十五烷和三十一烷等,并且二十五烷和三十一烷在大米栽培品、木屑栽培品和野生品中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15.85%、17.36%、16.43%和12.01%、11.58%、19.29%。三者成分差异表现为:大米栽培品含有麦角甾醇、二十九烷;木屑栽培品含有二十二烷、二十三烷、二十四烷;野生品还含有二十四烷、芥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亚油酸乙酯。结论栽培品和野生品的脂溶性成分中含有2,4-二叔丁基苯酚、二十五烷和三十一烷等相同的化学成分,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为虎乳灵芝栽培品的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