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3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532篇
预防医学   18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86篇
中国医学   59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辐射防护领域,运行实用量用于估算防护量,是场所剂量监测中的重要量值。随着电离辐射粒子类型和能量范围的扩展,现行运行实用量在估算防护量的过程中出现局限。ICRU第95号报告提出了新的运行实用量体系,在定义方式和模体上与防护量相统一,在更广泛的粒子类型和能量范围中实现了对防护量的更好估算。本文重点关注新运行实用量体系在模体应用、转换系数更新、监测仪器的设计和校准等方面对场所剂量监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用量在超重人群冠脉cta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 t血管成像检查的超重可疑冠心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各为100例,常规组使用120 kVp管电压、370 mg/m L造影剂,低剂量组使用100 kVp管电压、320 mg/mL造影剂,比较两组的造影检查效果。结果:常规组患者的CT剂量指数(CTDI)为(50.81±4.62)mGy、有效辐射剂量(ED)为(12.95±1.08)mSv,低剂量组分别为(29.37±2.51)mGy、(8.94±0.85)mSv,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患者的碘摄入量为(27.38±2.31)g,低剂量组为(21.24±1.76)g,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低剂量组的冠状动脉c t值、噪声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图像的信噪比(S N R)、噪声比(C N R)、冠状动脉节段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把低剂量技术应用于超重人群冠脉cta,可以减少碘摄入量和辐射剂量,并且能够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21-229
中药外治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程度高等优势,但仍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以"中药"、"外用"、"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搜索1990年~2019年国内报道的有关中药外用不良反应事件,整理其用药情况(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外用说明、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现、诊断、累及系统等),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中药临床外用的药物警戒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古医集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川楝子用量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6~20g,常用剂量为3~15g,丸散剂临床用量多为0.3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解郁治疗月经不调、闭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结节等妇科疾病,为6~10g;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治疗湿疹、带状疱疹、睾丸肿痛、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为3~15g.根据疾病、证型和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肝理气解郁常配伍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常配伍延胡索、生地黄、黄芩、当归等.因此,川楝子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秦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7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9.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燥湿治疗皮肤病(湿疹、黄水疮、尖锐湿疣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睾丸炎、肾盂肾炎等)、代谢类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小儿惊痫发热等,为3.75~30 g;收涩止痢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生殖系统疾病(不育症、不孕症等)等,为6~41.4 g;除湿止带治疗带下病(盆腔炎、阴道炎等),为10~20 g,其中丸剂为9.25 g;清肝明目治疗眩晕耳鸣、眼疾(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玻璃体混浊等),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常配伍灯芯草、苦参等;收涩止痢常配伍白头翁、黄连、乌梅等;除湿止带常配伍黄柏、苦参等;清肝明目常配伍白头翁、决明子等.  相似文献   
6.
段莹莹  王青  韦宇  卫若楠  连凤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06-150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瞿麦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60 g,汤剂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76~1.0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疾病(泌尿系感染、小儿尿频等)和肾系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结石、肾囊肿、肾盂肾炎等),常用汤剂剂量为3.7~60 g(丸散剂为0.076~1.035 g);清热解毒,利水消癥治疗妇科疾病(卵巢癌、卵巢囊肿、闭经)和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勃起功能障碍),常用量为10~30 g;渗泄行水治疗肝胆系疾病(肝硬化腹水),常用量为10~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车前子、萹蓄、木通、石韦等;清热解毒,利水消癥常配伍茯苓、猫爪草、车前子等;渗泄行水常配伍茯苓、滑石、茵陈等.  相似文献   
7.
金德  于同月  安学冬  邵蒙苏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661-1664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文献,总结出三棱具有以下特点:三棱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60g,常用量为4.5~9g,丸散剂常用量为0.75~11.25g.临床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型,症状可选择不同的剂量,如行气化瘀,治疗肺胀、咳血等肺系疾病以及瘀血阻滞,心脉痹阻所致的心悸,应用剂量为18~30g(汤剂);消癥止痛,治疗以妇科为主的疾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常用量6~30g(汤剂),4.68~11.25 g(丸剂);化瘀消积,治疗新生儿黄疽兼肝脾肿大、小儿疮积、食滞、血小板减少等,常用量10~15 g(汤剂),0.75g(散剂);行气化瘀,治疗男子不育症、阳痿、黄褐斑等,常用量6~30 g(汤剂);破血行气,治疗脏器纤维化、肝硬化、反复发作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症等疾病,常用量3~60g(汤剂).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行气化瘀,用三棱配伍金荞麦、枳实、厚朴、薤白等;消癥止痛,配伍莪术、紫石英、淫羊藿、花椒、川芎、丹参;化瘀消积,配伍莪术、旱莲草、青皮;行气化滞,配伍萆薢、黄芩、熟地黄、莪术等;破血行气,配伍郁金、三七、赤芍、莪术、猫爪草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炙甘草汤方证的病位在心;病因是风寒之邪耗心阳而又伤心阴,或伤寒误治、失血、杂病损伤心之阴血、消耗心之阳气;病机是心之气阳阴血俱虚而鼓动无力;辨证要点为缓慢性心律失常、脉迟缓而结代、心动悸。当代对于炙甘草汤中各种药物的用量,大致有“小其方”“大其制”“按比例”3种观点。疗程与预后方面,对于病情轻缓者,炙甘草汤的服用疗程应在100 d左右;对于病情危重者,因其预后不佳,应及时告知患者亲属,以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中花类中药外用的研究现状,以期对中药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中华本草》所收录中药进行一一筛选,以“来源”项下为花、花序、花托、花蕾、花柱等的中药名称纳入数据库,并将纳入的中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中华本草》可外用花类药材的性味归经、毒性、外用功能、用法、用量等信息及花类中药临床使用前处理方式与方法与作用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华本草》共明确记载外用功能的花类中药有127味,来源最多为花(95种,占比74.80%)。性味多寒凉(72种,占比56.69%),药性全面,临床一花可治疗多种疾病或一种疾病多种花类药物联用治疗。外用用法多种多样,临床使用前处理方法主要为捣敷、研末敷及研末调敷。部分花类中药临床外用功能与主治存在差异,导致花类药物虽作用强大但临床使用较为复杂且很难规范其外用功能与主治。花类中药外用主治疮疡等皮肤病,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多种领域。统计发现部分花类中药记载不规范,外用用量不明确,大部分为外用适量。结论 花类药材临床外用应用广泛且数量总体较大,但花类药材的外用功能、用法用量仍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基于LF-NMR/MRI的维C银翘片制粒中润湿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时域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ime domain technique,LF-NMR)、低场核磁成像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F-MRI)对高剪切制粒中润湿剂(乙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维C银翘片高剪切湿法制粒为研究对象,采用LF-NMR建立润湿剂用量测定方法,结合横向弛豫时间(T2)和LFMRI测得的二位影像图对润湿剂分布与变化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峰面积(A2)与颗粒得率的关系。结果润湿剂用量与A2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2=0.9575)。随着润湿剂用量增加,T2向右移动,A2逐渐增加,质子在增加;LF-MRI表明随着润湿剂用量增加,影像图逐渐清晰,即非结合态质子(束缚态质子及自由态质子)在颗粒中逐渐增加。当润湿剂用量增加至20%~25%时,结合态质子含量不再增加,此时颗粒得率最高。结论LF-NMR和LF-MRI能快速、准确检测制粒中润湿剂用量变化和分布状态,为阐明润湿剂对颗粒性质的影响和成型机制提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