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6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38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5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272篇
内科学   151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333篇
预防医学   1079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341篇
  1篇
中国医学   2173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458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酯化还原前后的理化特性,并探讨其改善油酸诱导的肝癌HepG2细胞脂质堆积活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的均一性和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FPA和酯化还原后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R)的单糖组成;采用油酸(OA)处理HepG2细胞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不同浓度EFPA与EFPA-R(10、30、100、300 μg·mL-1)分别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并采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 EFPA为成分均一的多糖组分,分子量为125.8 kDa,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1.7∶7.4∶1.4∶1.8∶1.0,葡萄糖占比最大,EFPA-R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8∶10.6∶2.1∶1.0;在10-300 μg·mL-1范围内,EFPA和EFPA-R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作为给药浓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TC、TG含量显著升高(P < 0.01),细胞内红色脂滴显著增多,与模型组相比,EFPA可显著降低细胞中TC、TG含量(P < 0.01),明显减少细胞内红色脂滴(P < 0.05或P < 0.01),EFPA-R干预后细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EFPA可明显改善HepG2细胞脂质堆积情况,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半乳糖醛酸(GalA)的存在可能是其抑制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7)
目的分析延胡索品质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方法以引种地及原产地延胡索块茎为材料,分别测定延胡索乙素、醇溶性浸出物及总灰分等品质指标,并对相应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引种地与原产地延胡索乙素、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含有量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延胡索乙素含有量与土壤速效K显著正相关(r=0.919,P0.05),醇溶性浸出物与有效P极显著正相关(r=0.979,P0.01)。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延胡索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4.
5.
6.
张瑞  曹庆伟  李科  秦雪梅 《中草药》2020,51(2):451-460
目的通过分析黄芪AstragaliRadix药材的性状以及黄酮类化学成分与绝对生长年限的相关性,明确黄芪根的生长年限是引起黄芪药材性状和化学差异性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黄芪药材,对其外观形态定性描述,长度、直径定量测定,并采用徒手切片法观察不同等级仿野生芪的生长年限分布,观察其分布规律。采用UPLC-UV法,色谱柱为Ultimate C18(250 mm×4.6 mm,5μm),柱温30℃,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230 nm,进样量20μL,乙腈-水梯度洗脱,建立了24批不同产地黄芪药材黄酮类成分HPLC-UV指纹图谱,并对不同等级仿野生芪和栽培芪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将不同生长方式的黄芪药材划分为仿野生芪和栽培芪2个规格。特等黄芪主要是5年以上生长年限的根段,一等主要是4~5年生的根段,二等主要是3~4年生的根段,三等主要是2~3年生的根段,四等主要是1~2年生的根段。不同产地、不同等级黄芪指纹图谱中指认出5个共有峰,采用相似度评价软件分析,以仿野生芪图谱为参照,仿野生芪样品相似度为0.892~0.994,栽培芪样品相似度为0.274~0.531,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显示仿野生芪和栽培芪可以明显分成2类。仿野生芪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栽培芪,仿野生芪(除特等外)总黄酮含量与等级(或直径、年限)呈正相关,栽培芪与等级不相关。结论本研究为黄芪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构建黄芪药材质量等级标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植物-土壤反馈对刺五加幼苗根、茎、叶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别对未种植过刺五加的土壤(1组),连续3年种植刺五加的土壤(2组)和多年种植刺五加的土壤(3组),分别种植刺五加1年生幼苗,并对其根、茎、叶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L-苯丙氨酸,原儿茶酸,刺五加苷B,绿原酸,咖啡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在多年生长刺五加土壤种植,对刺五加幼苗叶和根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茎中绿原酸和刺五加苷E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芦丁和金丝桃苷在多年生刺五加土壤种植的幼苗叶中未检出。在刺五加幼苗的根中,多数次生代谢产物呈现正反馈;在刺五加幼苗的茎中,咖啡酸,刺五加苷E,金丝桃苷,槲皮素呈现负反馈;在刺五加幼苗的叶中多数次生代谢产物呈现正反馈。结论:植物和土壤在刺五加幼苗生长过程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的反馈情况,整体而言,未种植过刺五加的土壤对刺五加幼苗的次生代谢产物更具优势。研究结果为阐述植物-土壤反馈对刺五加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并为人工栽培刺五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苦玄参主产区69份苦玄参种质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筛选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优良种质基因。为苦玄参种质资源评价、遗传进化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20对引物进行批量扩增。利用各标记位点的遗传多态信息,分析69份苦玄参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并通过一元线性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分子标记。结果:20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观测等位基因3.8个,高于有效等位基因数(1.9692个),稀有等位基因率为38.2%,等位基因分布不均匀。等位基因多态率范围为0~59%,平均38.24%,各位点多态率差异较大。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0.6211,平均0.3780;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1.2401,平均0.759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变化范围为0~0.6823,平均0.4409;以上3个指标最高的为P21,最低为P7,各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各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824,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4425),表现为杂合子缺失;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659;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332,种质遗传分化较大,基因流较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苦玄参苷IA和IB相关的位点各有5个,其中仅有1个位点与2个成分的含量均相关。结论:20个SSR标记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供试69份种质遗传分化大,基因流较小;从供试2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9个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标记位点,试验结果可为苦玄参遗传进化分析及良种选育和繁育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3种不同基原的土牛膝的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方法 在植物分类学鉴定基础上,对不同基原的土牛膝进行鉴定,并使用性状和显微研究方法,对采集的土牛膝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3种土牛膝可以通过横切面显微特征区分,粉末显微特征区别不明显。结论 土牛膝不同基原可以通过性状、显微进行鉴别,通过对二者性状、显微的细致研究,为相关的标准修订与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川贝母的外观性状进行客观量化,完善其质量评价方法。方法用游标卡尺测定高度和直径,在人眼对外观色泽观察的基础上用色差仪对粉末色泽进行客观量化,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对高度、直径、△E值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高度与总生物碱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直径与总生物碱的含量呈负相关,综合来看随着川贝母鳞茎的增大,总生物碱含量呈降低趋势。△E值与总生物碱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由于总生物碱含量可以客观地反映川贝母的质量,本实验的结果为川贝母传统以"个小为佳"、"碎贝、破贝不可入药"的观点赋予了科学的依据,肯定了川贝母"不得水洗"的传统加工方法。不同规格的川贝母中以松贝为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