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07篇 |
国内免费 | 346篇 |
完全免费 | 1279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1153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277篇 |
2021年 | 230篇 |
2020年 | 186篇 |
2019年 | 422篇 |
2018年 | 466篇 |
2017年 | 402篇 |
2016年 | 450篇 |
2015年 | 385篇 |
2014年 | 725篇 |
2013年 | 1112篇 |
2012年 | 613篇 |
2011年 | 705篇 |
2010年 | 549篇 |
2009年 | 542篇 |
2008年 | 568篇 |
2007年 | 564篇 |
2006年 | 496篇 |
2005年 | 396篇 |
2004年 | 307篇 |
2003年 | 291篇 |
2002年 | 263篇 |
2001年 | 205篇 |
2000年 | 169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6篇 |
1969年 | 3篇 |
196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总被引:719,自引:58,他引:66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 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 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 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 原则,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文中 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总被引:179,自引:102,他引:77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相似文献
3.
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 总被引:96,自引:7,他引:89
目的 探讨诊断性及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 回顾总结了我国23年间8579例次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临床资料。分析了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种类、处理及预后。结果 23年间8579例ERCP诊疗中,共发生早期并发症112例(1.31%),其中诊断性ERCP发生率为1.30%(95/7290),治疗性ERCP为1.32%(17/1289),并发水肿型胰腺炎38例(0.44%),胆道感染30例(0.35%),消化道大出血26例(0.30%),药物反应8例(0.09%),结石及取石篮嵌顿5例(0.06%),肠穿孔3例(0.03%),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1例(0.01%),后腹膜腔积气1例(0.01%)。112例并发症中,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106例(94.6%),外科手术治疗5例(4.5%(。1例死亡。结论 诊断性ERCP并发症中以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高,可能与插管困难,反复显影,注射造影剂压力过大,量过多有关;治疗性ERCP并发症中以出血为常见,与操作技术,伴有黄疸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绝大多数并发症可经内科保守治疗而得以痊愈,仅极少数患者需外科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类型概况及治疗回顾的研究 总被引:90,自引:2,他引:88
目的:了解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出现频率、类型及治疗的情况,将有助于此类患者的合理治疗。方法:对符合国际诊断标准805例患者(来自全国各大区的18所大型医院)的材料进行上述方面的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腹胀(90.9%),嗳气(75.7%),早饱(71.2%),上腹痛(59.9%),反酸(410%),烧心(4.9%),恶心(3.4%),厌食(3.4%),胸骨后痛(23.0%)及呕吐(14.2%)。临床类型:运动障碍样型(61.7%),溃疡样型(17.5%),复合型及未定型(13.0%),反流样型(7.8%)。患者既往治疗时间达1~14个月,半数以上无明显疗效,三分之一还有症状加重乃至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和西方报道不同,我国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运动障碍样型最为常见,说明此症和生活方式与习惯密切相关,而其治疗仍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胆固醇血症临床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9,自引:8,他引:81
全国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2):109-114
目的 了解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下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方法 在全国12个大城市的25家3级甲等医院中,对服用调脂药物已≥2个月的高胆固醇患者(服药前总胆固醇≥5.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测定血清脂质,根据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计算血脂控制达到控制目标的人数和达标率。结果 (1)临床所见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63.4%,门诊患者占75.4%,心内科患者占66.4%,混合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占62.5% ,使用他汀类药物占70.3%,不控制饮食者占18.3%。(2)总达标率为26.5%,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D)患者为16.6%,无ASD有危险因素(RF)患者为31.7%,无ASD无RF患者为44.9%,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者达标率为30.1%,贝特类为19.7%,其他类为14.3%,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控制饮食者达标率为28.3%,不控制饮食者为18.2%,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此外,影响达标率的因素还有治疗前的血脂水平,合并危险因素数目及文化程度等。结论 我国目前临床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与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要求相差甚远。重视高胆固醇的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强调非药物治疗,正确选择药物种类和科学调整药物剂量是目前尽快改善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产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89,自引:1,他引:88
目的:评价国产乌司他丁(尿抑制素,Ulinastatin)治疗急性胰腺炎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该药对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按是否出血坏死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接受乌司他丁和甲磺酸加贝酯或奥曲肽治疗,并进行随访。临床症状及体征按无,轻、中、重度不同分为4级,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淀粉酶、肝功能、血常规、血糖、血钙、肾功能、血PH及氧饱和度等。按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评定疗效。记录治疗中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结果:自2000年4-7月共有94例急性腺炎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50例,女44例,轻型68例,重型26例。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以及研究设计,共有7例剔除,最终共有87例患者进入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乌司他丁用于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总有效率达100.0%,痊愈率达83.3%,略高于对照组加贝酯(71.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痛、上腹胀等症状均能在3-5d内基本缓解或消失。乌司他丁用于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总有效率与奥曲肽相似(78.6%比81.9%,P=0.840)。治疗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假性囊肿。仅1例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未发现过敏,皮疹、白细胞明显下降等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和血常规监测显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乌司他丁用于治疗急性水肿型朱炎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美西律的疗效和安全性再评价 总被引:75,自引:3,他引:72
目的 对三种我国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美心律进行较长期的治疗观察,考察其疗效及血药浓度在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总被引:68,自引:19,他引:49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该指南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9.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Objective To
stud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flunomide to rheumatiod arthritis (RA) compared with MTX.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ctive R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leflunomide treatment (20 mg/week) or
MTX treatment (15 mg/week).Clinical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t start,weeks
12 and 24 of both treatments.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in the
leflunomide was 80.0% and 83.3% respectively at weeks 12 and 24,compared to 70.0% in MTX
(P>0.05).Leflunomide and MTX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which were indications of disease activity.Most common side effects with leflunomide were
digestive tract reaction.Conclusion Leflunomide is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is well tolerated.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期间动态血压变化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期间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26例住院的高血压病人经药物治疗4周连续3d随测血压,血压正常后进入本研究。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患者随测血压(8~9AM,3~4PM)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动态血压显示在一段时间内(6~8AM,6~11PM)平均收缩和舒张压仍明显高于正常人平均水平(P<0.01),而该时间段易被临床医生忽视。结论随测血压不能实际全面反映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的疗效,24h动态血压的监测可以正确评价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根据高血压分布的时间来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 相似文献